齐鲁工业大学吴衍涛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发表理论文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21:37 2

摘要: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迸发出新的活力。青年大学生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

近日,校(院)党委书记吴衍涛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刊发题为《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进校园》的理论文章,原文如下: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迸发出新的活力。青年大学生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进大学校园、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进校园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黄河文化内涵阐释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文化的影响力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但研究的系统性、连续性、深刻性、学理性还存在不足,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个案研究不多,特别是对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构建机制、黄河文化进校园的理论逻辑和路径载体等研究偏少,部分研究尚停留在起步阶段。

黄河文化进课程进教材不够系统。一些高校比较重视黄河文化进校园继而进课程、进教材,但还缺乏明确的“路线规划”,导致工作进展和成效存在较大差距。如,黄河文化与大思政课、思政教学改革嵌合度不够,进课程教材缺乏统一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不够明确,对黄河文化哪些元素进课程、如何进课程等关键问题研究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科学标准的教学范式。另外黄河文化相关的优质教材偏少,内容设计和体例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黄河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形式不够丰富。一些高校以第二课堂为抓手,深入融合“黄河”元素,开展了主题展览、专家报告、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特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看,形式比较单一,存在师生参与度差、嵌入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对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用力不足。

黄河文化宣传推广不够到位。一些高校对黄河文化宣传推广重视不够,缺少有影响力的宣介平台。基于黄河文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难度较大、进展较为缓慢,导致师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有限对黄河文化认识不足,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够。

多措并举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

坚持“一盘棋”,将黄河文化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源泉。开展黄河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最终落脚点是要融入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需加强研究阐释,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全面探索黄河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行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将黄河文化融入育人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扎实推动黄河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加强传承创新,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充分汲取黄河文化的优秀基因,大力提升话语体系转化能力,实现黄河文化传承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双向协同和双重提升。

上好“必修课”,将黄河文化进校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课程与课堂是青年大学生接受价值引领、学习理论知识、获得专业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围绕黄河农耕文化、黄河民俗民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高水平建设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黄河文化课程矩阵。加强教材建设,强化黄河文化内容的挖掘、提炼、转化与设计,努力建设一批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深度融合的黄河文化通识教材、教育读本和科普读物。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扎实推动黄河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切实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打好“组合拳”,将黄河文化进校园与全环境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同一主体的教育引领实现价值趋同,形成文化育人的独特范式。需深挖黄河文化教育资源,持续强化全环境、全要素文化育人,将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实效。加强黄河文化的宣传教育,用好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尤其是各类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普及黄河文化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强化实践感知体验,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相关调研走访和研学访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实地观摩体验、撰写调研报告、总结实践体会中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时代价值。

投身“主战场”,将黄河文化进校园与提升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有机结合。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蕴含着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逻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须在服务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作出应有贡献。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围绕“黄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等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防灾减灾、智慧黄河、绿色发展等方面产出一些标志性成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黄河相关优势学科与传统、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以数字信息类、环境生态类、绿色低碳类等学科专业群建设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培育“新业态”,将黄河文化进校园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黄河文化是沿黄地区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区域文旅产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黄河文化资源内化深化转化上下功夫,以新模式新业态凝聚新动能新优势,以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大力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仿真、智慧导览等新型文旅服务,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强化创新创造,积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围绕黄河流域历史文脉、历史人物、民风民俗、治理保护等,精心创作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黄河文化优秀艺术作品,多角度、全方位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高考志愿助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