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号,芯片设计主题基金单日涨了3.04%,整个9月最后一周涨了近5%,这可不是小波动!再看更实在的数:2025年前8个月,咱们芯片出口都到9052亿元了,同比涨23.3%;高盛更是一周内两度上调寒武纪目标价,直接给到2104元。要知道,寒武纪上半年刚扭亏
9月30号,芯片设计主题基金单日涨了3.04%,整个9月最后一周涨了近5%,这可不是小波动!再看更实在的数:2025年前8个月,咱们芯片出口都到9052亿元了,同比涨23.3%;高盛更是一周内两度上调寒武纪目标价,直接给到2104元。要知道,寒武纪上半年刚扭亏为盈,净利润就有10.38亿元,营收暴涨43倍多。最近身边不管是做电子设备的老板,还是关注科技的朋友,都在说中国芯片要迎来10倍增长,但这大块蛋糕真的能被寒武纪一家吃吗?其实不然,寒武纪的盈利只是这场产业爆发的开场,真正能拿下蛋糕的,得是那些踩准产业链节奏的玩家。
先把眼下的芯片热潮说透,不玩虚的。现在的芯片行业已经不是单点突破的时代,而是全产业链的集体发力。制造端,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都到95%了,28nm月产能扩到15万片,上半年营收涨了23.1%,还实现了7nm工艺量产,良品率85%;设备端更热闹,北方华创的刻蚀设备市占率升到35%,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都交付50台了。政策和市场也形成了合力,大基金持续加码,1-8月芯片自给率提升到45%,进口量反而降了28%。从逻辑芯片到存储芯片,从汽车电子到AI算力,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在涨,这10倍增长的空间,其实是产业链各环节共同撑起来的。
可能有人会问,寒武纪营收涨这么猛,难道不是最大赢家吗?客观说,寒武纪确实抓住了AI芯片的风口,云端市占率做到了国内第一,但芯片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看单一企业的短期爆发,而是看谁能在产业链中站稳脚跟,谁能持续接住市场需求。现在AI芯片只是芯片大市场的一部分,汽车芯片、存储芯片、模拟芯片的需求同样旺盛;而且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每个环节都藏着机会,这10倍蛋糕,最终会分给三类真正有硬实力的玩家。
第一类:打通全产业链的生态巨头,不止靠芯片赚钱
真正能吃走最大块蛋糕的,一定是像华为这样把生态做透的企业。芯片这东西从来不是孤立的硬件,得有软件、应用、制造跟着配套,不然性能再强也没用。华为的麒麟9100芯片,用的是国产EDA工具设计,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60%,从芯片设计到最终装在问界M9上,整个链条全打通了,这种生态能力可不是单靠研发芯片能比的。
再看市场表现,华为的芯片不光能自己用,还能支撑起整个下游产业链;而这类巨头的优势还体现在研发投入上。芯片研发烧钱是出了名的,寒武纪上半年研发投入2.35亿,已经算不少了,但巨头一年的研发投入能到上千亿,能持续砸钱在Chiplet封装、自主IP这些关键技术上——用Chiplet技术能把算力密度提升40%,这种长期投入换来的竞争力,才是抢蛋糕的硬底气。
还有制造端的协同能力,中芯国际能实现7nm量产,背后离不开和设备、材料企业的配合。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323.48亿元,晶圆销售量增长19.9%,平均售价都涨到6482元/片了。这种“设计+制造+应用”的生态闭环,能最快响应市场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要车规级芯片,巨头能迅速协调产业链拿出解决方案,这是单一芯片公司做不到的。
第二类:卡住关键环节的“隐形冠军”,闷声赚大钱
很多人只盯着寒武纪这种做终端芯片的,却忽略了产业链上的“卖水人”。这些企业虽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但整个行业都离不开它们,反而能稳稳分走一大块蛋糕。就说设备领域的北方华创,它的刻蚀设备市占率都升到35%了,现在国内晶圆厂都在扩产,对设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就有490亿美元,本土厂商市占率眼看要突破28%,这生意可比单纯做芯片稳多了。
材料端的机会也不小,8英寸和12英寸硅片现在供不应求,第四季度价格预计涨30%以上;国内的立昂微、神工股份正在加速扩产,虽然现在全球市占率不足12%,但跟着国产替代的节奏走,增量肯定少不了。还有封装测试环节,通富的Chiplet封装技术已经量产,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涨28%,产能利用率88%——芯片性能要提升,封装技术是关键,这类企业就像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只要行业增长,它们就跟着受益。
存储芯片领域的玩家更厉害,长江存储做到232层NAND,长鑫存储搞出LPDDR5X,现在咱们的存储芯片产能占全球18%了;兆易创新的NOR Flash全球市占率第三,MCU国内第一,车规级产品还通过了认证,拿到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批量订单;江波龙的企业级SSD性能赶上国际水准,市占率都突破15%了。这些企业不声不响,却在各自的细分环节里站稳了脚跟,行业涨10倍,它们的业绩大概率能跟着翻倍。
第三类:深耕细分赛道的“专才”,小而精也能吃撑
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做AI芯片,那些找准细分市场的“专才”,反而能活得很滋润。芯片市场太大了,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每个领域的需求都不一样。就说汽车芯片,现在新能源汽车卖得火,车规级芯片的需求跟着暴涨,聚辰股份的EEPROM芯片全球市占率第三,车规级产品技术领先,摄像头模组需求一爆发,它的订单就排满了。
工业领域更明显,全志科技的机器人芯片市占率超50%,八核AI机器人芯片MR527已经量产,扫地机器人头部企业都在大规模采购,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都有40.1%;北京君正更厉害,是全球车载存储芯片龙头,SRAM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能支持多屏联动和AR-HUD,多家主流车企都给了订单,上半年营收增长特别显著。
模拟芯片领域的玩家也很抢眼,圣邦股份的电源管理芯片技术国内领先,产品型号突破3500款,工业、新能源场景都能用;杰华特的车规级DC-DC转换器能效比领先,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就涨了60.42%。这些企业不贪大求全,就盯着一个细分赛道做深做透,把技术壁垒筑得高高的,别人想抢都抢不走,等市场爆发的时候,自然能吃到足够多的红利。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明白了,中国芯片的10倍增长,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集体突围。从寒武纪的AI芯片盈利,到中芯国际的工艺突破,再到北方华创的设备市占率提升,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在推动行业往前走。以前我们总担心“卡脖子”,现在1-8月芯片进口量降了28%,自给率提到45%,存储芯片产能占全球18%,这些数据都说明,我们正在从芯片大国往芯片强国走。
这场产业升级里,没有谁是绝对的输家,但能真正拿下蛋糕的,一定是那些沉下心做技术、扎稳根做产业链的企业。寒武纪的盈利是个好开头,它证明了国产芯片能赚钱,但后面还有更多像中芯国际、北方华创、兆易创新这样的企业,在各自的赛道上发力,它们才是撑起10倍增长的真正底气。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更看好哪类企业能拿下芯片市场的蛋糕?是生态巨头,还是隐形冠军,或者是细分赛道的专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见证中国芯片的崛起。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