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但愿不是理想主义的余晖——郑曦原《选调生》的理想和标本价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7 03:17 2

摘要:读过很多上世纪80年代的叙事,那个时代的叙事似乎和过去时代的叙事有很大不同。当我们进入到2025年,去读郑曦原的这一本《选调生》,去回溯80年代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在那一个门窗洞开,各种思潮涌进人们脑海的时代,其实一个承载着父辈精神传统的理想主义者,在80年

但愿不是理想主义的余晖

郑曦原《选调生》的理想和标本价值

若 峰

郑曦原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2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一、以理想主义的真诚,对80年代的叙事,是有价值的

读过很多上世纪80年代的叙事,那个时代的叙事似乎和过去时代的叙事有很大不同。

当我们进入到2025年,去读郑曦原的这一本《选调生》,去回溯80年代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在那一个门窗洞开,各种思潮涌进人们脑海的时代,其实一个承载着父辈精神传统的理想主义者,在80年代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如流水沉沙一般,在波涛汹涌令人炫目的波光下面,那些水底的泥沙是怎么样顺着水流,应着地势堆积,在岸底最终铸成的是什么样的坚实河床?

一个身上遗传着中国士人的文化传统、上世纪50年代理想主义的血脉和上世纪80年代崭新时代的激情的大学生,在被作为选调生的那些年里,和这片土地,这段时代,这个社会所发生的撞击和故事,如何靠着自己的一腔理想,扬起一片浪花。

从郑曦原的80年代叙事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所蕴含的力量和真诚,那种对在中国最基层的地方经历的客观描写,并没有让理想主义这种气质在苍茫大地之间泯灭,而是在那种直面当中让这种真诚更有力量和价值。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郑曦原对80年代的叙事,填补了一个空白。就是以理想主义的情怀,以建设者的姿态,和那个极速变化的时代同频共振,让那个时代的叙事当中有了不同于更多人的姿态。

50年代的王蒙面对新的时代写出《青春万岁》的讴歌,80年代的刘心武有了《班主任》的反思,而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对时代的叙事更为复杂。

以建设者的姿态去对80年代的中国社会进行叙事,郑曦原做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二、所描写的80年代基层生活,具有标本意义

如果没有郑曦原细致地对他作为选调生进行锻炼的甘肃陇南康县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也许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地方生活,会变得陌生而漠然,对那个时代的许多细微的人物状态和事件发展,无法有这样切身的感受。

郑曦原以日记体和通信体,近距离的,并非短期的体验生活式的,而是汇入到这条大河之中去的姿态和许多的叙述不一样,他在书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和故事不是简单的一个作家的观察,而就是书写他生活本身的事情,所有的故事里都是他自身热忱的血脉流淌。

这种非虚构的写作,这种真实面对生活,书写生活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过去习惯的那种虚构的文学作品的方式,它更和现实的真实血脉相连。

作者应该是有记日记的习惯,这样更能把当时许多生活当中的各种细节真实地再现出来,加上作者的诚恳真实,让这本书所留给我们的那个时代的各种状貌和故事,都非常的真实可信,具有标本的价值。

郑曦原在描写基层干部群众的各种想法和行为的时候,因为自己身在其中待了四年,所有的环境人物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且有很深的体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想象的,所以,他写出来的文字,像地里长出来的庄稼一样,茁壮而丰厚。

比如筹建栗子鸡罐头厂这一件贯穿全书的主要事件,就牵出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具体情况,建设一个工厂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也折射出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许多真实的情景。

大家以为选调生就是当一个办公室秘书之类的单纯,其实选调生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具体繁琐,要处理乡政府的纠纷调解,要发展经济,应急抢险,还有征粮收税,计划生育,征兵,卫生防疫等日常事务。这些繁杂的工作反映了当时基层干部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

笔者特别注意到,《选调生》选取了建设罐头厂这个颇为典型的事件作为叙事主线,通过细腻描写,还原了中国社会上世纪80年代基层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原貌,在书中所描写许许多多干部、群众、师长,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烙印,具有时代标本的价值。

三、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温暖

《选调生》这本书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主人公郑曦原和妻子李方惠之间的爱情故事。

如果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段爱情故事,也许觉得有点古典,过于传统,然而在那个年代,却是非常真实的。

书中的男女主角在爱情这件事情上,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很自然地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事业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充满了理想追求投身社会发展的年代,爱情是生活主流当中的浪花和波光的闪烁。

两个人爱情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书信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那个年代两个有情人之间书信当中谈论的内容,更多的是社会见识,社会发展,似乎没有多少肉麻的卿卿我我的话语。也许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本。

看得出来两个人是把对方放在自己心目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对恋爱这件事情的态度是非常负责和实际的,同时在那个年代对两个不在一个地区生活的人能够保持住这样的关系,没有被周围各种的诱惑所打扰,一心一意的共赴前程,这一切非常让人感动和感慨。似乎这样对待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态度,也是传承了前辈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一种传统观念。

也许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中主人公的男女爱情故事和对爱情事业生活的态度,是某一种价值观最后一代的体现者了。

这样的对爱情关系的表述,既有一种标本价值,更应该是一个学习的榜样。

本文作者简介

若峰,原名李若锋。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先后担任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成都时代出版社董事长、总编辑、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