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在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拥挤的街道、独特的香料和庞大的人口。作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吃饭问题自然是头等大事。
印度在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拥挤的街道、独特的香料和庞大的人口。作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吃饭问题自然是头等大事。
很多人好奇,印度人吃什么?他们也吃鸡肉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更有趣的问题是,他们是怎么养鸡的?为什么感觉他们的鸡好像多到十几亿人都吃不完?
要了解印度的养鸡业,我们不能先把目光投向那些巨大的现代化养殖场,而要深入到印度广袤的乡村,去看看那些在院子里、村道上悠闲踱步的鸡。
这就是印度养鸡业最坚实的底座,传统后院养鸡系统。
根据一些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这种模式在印度农村和部落地区非常普遍,占据了后院养鸡活动的七成以上。
这种养鸡方式听起来就非常“原生态”。
一个普通的印度农村家庭,通常只养十几只鸡,数量不多,绝对不超过二十只。这些鸡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而是真正的“走地鸡”。
白天,它们被放养在家的周围,自由地在土地里刨食,找点虫子、草籽当零食。
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除了大自然的馈赠,就是家里的厨房剩饭剩菜。
主人家几乎不需要为它们额外花费太多饲料成本,这是一种非常经济且环保的养殖方式。
你可能会问,这样养鸡能赚钱吗?其实,对于大多数印度农民来说,后院养鸡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大规模销售,而是作为一种家庭副业,为生活提供补充。
下的蛋可以直接成为家人餐桌上的营养品,偶尔家里来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抓一只鸡就是一道硬菜。
在一些传统习俗里,鸡甚至可以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那么,这种最原始的养鸡方式,就是印度养鸡业的全貌吗?当然不是。当一个家庭想把养鸡从自给自足变成一门小生意时,情况就变得不一样。
于是,一种介于传统散养和现代工厂化养殖之间的模式应运而生,专家们称之为半集约化养殖。
这种模式可以看作是后院养鸡的“升级版”。养殖规模比之前大多了,一般在50到200只,甚至更多。
养殖地点也很有意思,很多家庭会选择在自家的果园或者花园里进行。这样一来,鸡群既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以继续它们的觅食天性,同时它们的粪便又能为果树提供天然的肥料,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
当然,规模扩大了,光靠剩饭和虫子可喂不饱这么多张嘴。在这种模式下,饲养者会开始有计划地为鸡群提供补充饲料,大约占到它们总食量的三到四成。
同时,他们也会搭建更专业的鸡舍,为鸡群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个角落过夜。
这种半集约化的方式,在保证鸡肉品质和风味的同时,提高了产出效率,帮助许多印度家庭获得了更稳定的收入。
无论是后院散养还是果园里的半集约化养殖,印度人都特别偏爱养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鸡。这些鸡可不一般,它们是印度养鸡文化的灵魂所在,被称为本土鸡种(Desi Chicken)。
这些鸡经过世世代代的自然选择,对当地炎热、多变的气候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抗病性也特别好,不像那些娇贵的商业品种,动不动就生病。
在印度众多的本土鸡种里,有几种明星级的存在。
其中最负盛名的,可能就是卡达克纳斯鸡(Kadaknath)。这种鸡非常特别,从羽毛、鸡冠、皮肤到肉,甚至是内脏,全身都是黑色的。它的肉被认为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在当地甚至被赋予了一些药用价值,因此价格不菲。
印度政府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品种,还在2018年为它的肉授予了地理标志标签(GI tag),相当于给它颁发了一个“国家级认证”。
除了卡达克纳斯鸡,还有以骁勇善战闻名的阿塞尔鸡(Aseel)。这种鸡体格强健,肌肉发达,在历史上曾被用于斗鸡活动,如今则因其紧实的肉质而受到美食家的青睐。
讲到这里,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印度养鸡业充满传统色彩的一面。
光靠这些传统的土鸡,显然满足不了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胃口。
在传统的另一面,是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庞大而高效的现代化养鸡帝国。这股力量,才是印度鸡肉产量能够位居世界前列的关键。
根据2019年的数据,印度的家禽总数就达到了惊人的8.5亿只,这背后,是无数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在支撑。
这些养殖场采用的是深垫料系统或笼养系统 鸡舍里成千上万只鸡在统一的管理下生活。
它们吃的不是剩饭,而是经过科学配比的商业饲料;它们住的不是果园,而是温度、湿度、光照都受到严格控制的标准化鸡舍。
在这里,主角不再是卡达克纳斯鸡或阿塞尔鸡,而是生长速度极快的商业肉鸡品种,比如白羽肉鸡。
这些鸡经过精心选育,几十天就能长到可以上市的重量。从种鸡繁育、小鸡孵化,到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高度整合的产业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印度有这么庞大的养鸡产业,从最传统的到最现代的应有尽有,那鸡肉肯定是他们餐桌上的常客了吧?十几亿人敞开吃,应该不成问题。
但事实,可能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这也就是我们标题里那个问题的核心:为什么他们的鸡好像多到吃不完?
谜底其实很简单,不在于生产,而在于消费。
尽管总产量巨大,但印度的人均鸡肉消费量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的数据,印度人均禽肉年消费量大约只有3.1公斤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作为对比,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可以达到40-50公斤,相差十几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有大量的素食主义者,这背后有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原因。
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肉类根本不在他们的食谱上。
其次,虽然鸡肉是相对便宜的肉类,但对于印度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它仍然不是每天都能消费得起的食物。
最后,消费习惯也存在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所以,真相大白了。印度之所以给人一种“鸡多到吃不完”的感觉,是因为它的生产体系(传统散养+现代工业)确实非常庞大,产出了海量的鸡肉。
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经济结构,这些鸡肉被分配到十几亿人口中时,平均到每个人的消费量却很有限。
这是一个总量巨大而人均很低的典型例子。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