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年前,刚刚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我,迎来了大学时代的第一个国庆节。当校园广播里回荡着放假须知,食堂准备了丰盛的节前会餐,室友们热火朝天地收拾行李时,我却因没抢到回乡的火车票,留守北京,形单影只地过节。
16年前,刚刚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我,迎来了大学时代的第一个国庆节。当校园广播里回荡着放假须知,食堂准备了丰盛的节前会餐,室友们热火朝天地收拾行李时,我却因没抢到回乡的火车票,留守北京,形单影只地过节。
寝室瞬间安静下来,没有了女孩子们沸反盈天的谈笑,空气的体感都仿佛冷了几度。校园亦变得寂寥,操场上喧闹的人声已经消散,只余下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就连食堂的灯都熄了一半,唯一开着的小窗口,打饭阿姨与我对视,仿佛心有戚戚,默默地为我盘里多添了一勺红烧肉。
对于当年19岁的我来说,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出门求学,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相熟的朋友也没有几个,该去哪里过节,和谁一同庆祝,才让这一天不显得那么寂寥?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去天安门,去首都北京城的中心,与天南海北的陌生人,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多么有仪式感的事情。
10月1日上午,我早早出发,乘地铁来到天安门,走出地铁站的刹那,如同跌进人山人海。天南地北的口音中,旅行团的导游擎手中的小旗,指挥着一团旅人前行。打工族、背包客,推老年轮椅、婴儿车的人们,每张面孔都喜气洋洋。有个外国人指着地图问路,我搜肠刮肚用外语回答,终于跟他讲明白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沿着红旗猎猎的道路前行,天安门城楼近在眼前。一瞬间,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涌上心头。这近在咫尺的壮丽红墙,比童年时在电视里见过的更震撼几分。
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我享受着阳光和秋风以及满眼的中国红,同时关注着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广场围栏边,正对天安门城楼中心的位置,一家三口正拿着泛黄的老照片,努力找角度、摆造型,复刻曾经的合影,不同的是照片里怀中憨态可掬的婴儿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位年轻的父亲正给儿子上着历史课,四五岁的孩童垂手肃立,仿佛努力要将这段不能忘怀的历史深深铭记。毛主席纪念堂前,几个耄耋老人扼腕叹息,怨自己没能赶在闭馆前来,没能送一束花表达深切怀念。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下,身板笔挺、晒得黝黑的年轻卫兵,大盖帽下汗水蜿蜒,换班的队友正步走来,两人相视而笑,立正,敬礼……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澎湃的动容,这是众生的国庆,也是我的国庆。
那天离开时,我站在天桥上,回望暮色浸染的天安门广场,挤挤挨挨的人潮又排着长队踏上归途。
16年后,北京已成为我熟悉的第二故乡,我却仍然保留着一种仪式感。今年的国庆节,还想一个人去天安门广场走走。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1日 08 版)
丁 涵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