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通辽市新城区的文化核心地带,通辽市博物馆以“天圆地方”的独特建筑形态矗立其间。这座集文物收藏、展览展示、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5万余件,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清代的蒙古贵族器具,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遗存到近现代革命文物,全方位串联起
在内蒙古通辽市新城区的文化核心地带,通辽市博物馆以“天圆地方”的独特建筑形态矗立其间。这座集文物收藏、展览展示、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5万余件,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清代的蒙古贵族器具,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遗存到近现代革命文物,全方位串联起通辽地区的历史脉络,成为人们了解通辽历史、科尔沁文化与蒙古族民俗的“城市文化客厅”。 #美好假期在旅途#
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以“文明的印记——通辽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分四个篇章展开叙事。“史前文明”展区聚焦哈民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碳化的房屋构件、打磨精细的玉璧、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直观呈现5000年前科尔沁草原上人类聚落的生活图景;“草原青铜”篇章则通过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车马具,还原早期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交流融合,其中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鼎,腹部纹饰兼具中原鼎彝风格与草原动物纹样,是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证。
辽金元时期”展区是展览的亮点之一。作为辽代“懿州城”所在地,通辽地区留存着丰富的辽代遗存,展区内陈列的辽代白釉刻花梅瓶、鎏金铜覆面、契丹文墓志铭,展现了辽代契丹族的工艺水平与文化特色。特别设置的“辽代生活场景复原”,通过仿制的辽代贵族墓室、日常起居空间,搭配多媒体投影还原的辽代市集画面,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契丹族的生活风貌。而“清代至近现代”展区则以僧格林沁相关文物、蒙古族民俗器具为核心,从清代蒙古王公的朝服、印信,到民国时期的蒙古包模型、游牧工具,再到革命时期的文件、武器,完整呈现通辽从传统草原社会向现代城市转型的历程。
除了历史陈列,“科尔沁蒙古族民俗展”是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展厅内按1:1比例复原了传统蒙古包,内部陈设着木质家具、羊毛毡毯、铜制炊具,游客可走进蒙古包,近距离观察蒙古族的居住环境;“服饰文化”板块集中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蒙古族服饰,从华丽的王公贵族朝服到简洁的牧民日常装束,从刺绣精美的女性头饰到镶嵌银饰的男性腰带,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蒙古族的审美与习俗。此外,展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尝试搭建微型蒙古包、学习蒙古族刺绣基础针法,或是通过多媒体设备聆听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曲,沉浸式感受科尔沁民俗的魅力。
近年来,通辽市博物馆不断创新展览形式,推出系列临时展览与社教活动,让文物“活”起来。2024年上半年,博物馆举办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展”,汇集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博物馆的80余件红山文化精品玉器,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小小讲解员”“文物修复体验课”等社教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实践了解文物保护知识;节假日期间的“蒙古族传统游戏体验日”,组织游客参与博克、射箭、布鲁等传统项目,让文化传承更具趣味性。
作为通辽市重要的文化地标,通辽市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截至2024年,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量超50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占比近30%,成为周边中小学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通辽的过往,每一个展览都在传递着科尔沁文化的生命力,为这座草原城市筑牢文化根基,也向外界展现着通辽多元融合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
来源:蘑菇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