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广超高清时,为迁就网络捆绑的旧机顶盒,降低画质的超高清转码不可避免,这降低了推广超高清的意义。捆绑机顶盒已经对升级超高清形成障碍。“高清免费、超高清收费”的模式,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推广超高清时,为迁就网络捆绑的旧机顶盒,降低画质的超高清转码不可避免,这降低了推广超高清的意义。捆绑机顶盒已经对升级超高清形成障碍。“高清免费、超高清收费”的模式,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我国新开通的超高清频道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标准,但面对存量巨大的老旧机顶盒和电视机,需通过转码适配。这一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降低图像质量。若进一步压缩码率,超高清与高标准高清的画质差距就不是很大了,陷入“不上不下” 的尴尬境地,使用超高清机顶盒的意义降低。
即便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机顶盒,若连接老旧电视,机顶盒需承担图像格式转码任务,受限于算力,画质仍会下降。
这种妥协不仅削弱推广超高清的意义、影响口碑,还会延缓老旧机顶盒的淘汰进程。如果无法实现“原码超高清+转码超高清”同步传输,还不如将超高清信号压缩至20Mbps的高清规格,集中资源做好现有高清。
广播网与机顶盒的捆绑,让升级广播网变成了升级机顶盒,成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消化,导致广播网络传输标准的升级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广电网络中仍有大量的标清机顶盒,20多年前数字化之初的DVBC、MPEG2技术标准仍在使用,频谱资源利用率很低,在升级高清时,导致频谱资源紧张,需要对原来的标清、高清信号进行重新编码,压缩带宽,给超高清腾出频谱资源。带宽资源更紧张的IPTV,也会采取同样的手段。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清电视,很多不是原码的。有的画质甚至开始落后于网络电视。
可见,广播电视网还没有完成从标清到高清的升级,高清根基还不牢固,如果不消除造成这种现象的机制,超高清的升级也不会顺利。
这种问题的根源,来源于广播网捆绑机顶盒的机制。筑牢网络根基,提高机顶盒通用性,探索机顶盒的市场化更新路径,解绑机顶盒,才能畅通向超高清升级的通道。
这些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拓展基础网络的传输带宽。有线电视需要升级“全光网+DVBC2”,IPTV需要升级10GPON,甚至50GPON,但解绑机顶盒,仍然是一个最难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现在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就是继续捆绑机顶盒,等于慢性自杀。
比如,虽然IPTV数量巨大,但它也因为捆绑机顶盒,开始步有线电视的后尘。所以,解绑机顶盒的问题再难,也要克服它!
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跨越,涉及系统性变革,需政府推动整体转换;但数字化之后,广播电视媒介技术就与通信、互联网深度融合,市场驱动应该成为主导力量。
其中的核心,是升级基础网络传输带宽,这本质上是提高广播电视媒介生产力。这时,就可以实现“转码+原码“同步传输,原码接收终端走向市场化,就像手机从2G向5G升级那样,通过打通标准升级的市场化通道,打破超高清画质向上升级的天花板,同时也会大幅降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成本,降低高清服务价格,甚至实施高清免费,稳定并扩大现有用户规模。
市场天然具有多元化特征,标清、高清、超高清对应不同成本的终端和市场需求。如果一刀切地推广超高清显然违背市场原则,即便是技术发达的美国,仍有大量用户在使用标清机顶盒。
如果要求仅能负担标清费用的用户为超高清付费,面对下面一线员工遇到的情景,无异于 “何不食肉糜”:
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高清对他们而言足够。
超高清要基于市场机制,吸引眼神好、支付能力强的中青年观众,就必须原汁原味原码传输,不能打折扣,而且还要持续提高技术标准,丰富超高清内容。当超高清实现了盈利,就可以反哺低收入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低价或免费服务。
现阶段,广电网络公司若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探索“高清免费、超高清收费”的路径,或许能在平衡各方需求的同时,为有线电视的长远发展找到破局之道。
来源:泰信光纤电视FTT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