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VB时期拿两次最佳女配,别人趁热接商演,她辞职去考茱莉亚;毕业那年已经37岁,好莱坞递来的角色清一色“温柔东方妻子”,她直接拒,回港打包行李,说再等等。
TVB花旦集体消失的年代,她偏要在沙漠里开机。
去年12月,A24给陈法拉打钱,让她拍《沙漠之花》。
今年4月,她晒出布鲁克林新家的双语育儿室,配文:不生了,就这两个。
三天后,她飞去新墨西哥看景,手机相册里全是黄沙、少女背影、分镜草图。
别人二胎坐月子,她二胎坐剧组。
我刷到那条ins,第一反应是:这姐们把人生调成了两倍速。
TVB时期拿两次最佳女配,别人趁热接商演,她辞职去考茱莉亚;毕业那年已经37岁,好莱坞递来的角色清一色“温柔东方妻子”,她直接拒,回港打包行李,说再等等。
结果等到《尚气》里一个五分钟反派,镜头一剪,观众只记得她甩棍子的弧线。
没人知道,那套动作她练了四个月,手腕练出腱鞘炎,收工回酒店拿冰可乐敷着改剧本——对,就是现在A24投的那个故事。
她第一次讲给投资方听,说的是自己:十几岁跟妈妈从成都飞到香港,一句粤语不会,同学笑她“北姑”,她就把电视对白抄成册子,每天对着镜子背;后来去美国,又把英文台词贴满冰箱门。
拍短片节评审那天,她把这些旧纸条都带去了,放在酒店抽屉里,谁也没给看。
她说拍片不是怀旧,是想告诉那些被迫换语言的小孩:口音不会杀人,沉默才会。
所以新剧里她给波洛当助手,台词故意留一点四川尾音。
导演问她要不要修,她反问:比利时人讲英语还带弹舌,我为啥不能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争的从来不是主角,是话语权。
哪怕只有一句,也要按她的方式说。
布鲁克林的育儿室,她坚持刷成灰绿色,因为女儿说像“熊猫宝宝的肚子”。
儿子才满月,已经被她背去剧本围读,哭就塞奶嘴,不哭就听大伙聊分镜。
老公法国人,抗议家里三语混战,她直接甩数据:中文先行的孩子,数学平均分高8分。
老公半夜喂奶粉,嘴里蹦出“mèimei”,她笑得比拿奖还开心。
有人替她算时间:拍A24电影、拍HBO、带两娃、搬家,一年干别人三年的量。
她自己在采访里却说,只是把时间切成更薄的片。
孩子午睡的两小时,她写分镜;飞机起飞前三十分钟,她改通告;深夜吸奶器嗡嗡响,她手机备忘录里跳出一句对白:沙漠不是荒凉,是干净。
我看着那条路透,忽然觉得所谓“女强人”三个字太粗糙,根本装不下她这种把生活拆成拼图又拼回去的耐心。
五年前,同届港姐在直播里哭诉没戏拍,评论区刷“过气”。
那天陈法拉正在茱莉亚期末舞台,演完最后一场,她把戏服叠好,塞进洗衣机,投币四块半。
她说那一刻想起TVB化妆间,也是四块半一杯奶茶,喝完就要转场。
原来世界再大,洗衣机的转速都一样,区别只是有人把旧衣服继续穿,有人决定自己织新的。
现在她回TVB旧址拍纪录片素材,门卫大爷还认得她,问:法拉,回来拍剧?
她笑:回来拍你们。
大爷摆手:我们有什么好拍。
她说:想拍一扇门,十年前赶我出去,今天还站在这儿,像什么都没发生。
大爷没听懂,让她进去。
她拍了三分钟空镜,剪进预告片,放在最开头,片名打出:Desert Flower,底下小字——“给所有被赶出去又自己找路回来的人”。
所以别再问她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
她根本没在平衡,她一直在往前跑,把所谓的两难甩成背影。
风大就闭嘴,沙大就闭眼,跑到能说话的地方,再开口,声音自然有人听见。
来源:风趣糯米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