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加坡待了六年,我拖着轮子快磨平的行李箱回到上海。那天浦东机场下着小雨,我把箱子放在地上歇了会儿,才敢对自己说一句实话:这地方确实便利得像开了挂,可背后的代价,是一点点把人榨干。
在新加坡待了六年,我拖着轮子快磨平的行李箱回到上海。那天浦东机场下着小雨,我把箱子放在地上歇了会儿,才敢对自己说一句实话:这地方确实便利得像开了挂,可背后的代价,是一点点把人榨干。
刚来的时候我也信那些话。说什么花园城市,地铁干净得能当镜子照,自来水拧开就能喝,公积金高到吓人。我拎着28寸的箱子落地樟宜,心里还美滋滋地想,这是要过上神仙日子了。结果现实甩来第一巴掌,就是早高峰挤地铁。
新加坡地铁是准,Google地图算你换乘时间,误差不会超过两分钟。但八点整那班,真不是给人坐的。滨海市区线最挤的时候,一平米塞进近六个人。什么概念?你站着不用扶把手,前后左右全是人,动都动不了。有次我背包带直接被挤断,耳机掉了一只,心疼得整路都在默念:单程票两块三,耳机七百九十九,这班车上亏大发了。
你以为早点出门就行?六点四十我试过,车已经满了。六点十分再出发,站口排的队拐了三个弯。天还没亮透,一群人像候鸟一样往同一个方向赶。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高效交通的背后,是所有人一起卷通勤。
楼下就是食阁,走两步路就能吃上四新币的海南鸡饭,送例汤的那种。头俩礼拜我天天夸,觉得人间值得。第三周开始不对劲了,怎么每样菜都是酱油加蒜末配辣椒?炒粿条油得反光,马来面咸得发苦,印度飞饼甜得发腻。后来认识一个营养师朋友,他告诉我,食阁一顿饭钠含量基本占全天推荐量的八成。
想自己做饭?行啊。先看看物价。一颗大白菜三块五新币,合十八块人民币。我做过一顿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加米饭,成本六新币,比楼下贵,还得自己刷锅洗碗。便利的背后,是钱包和健康来回拉扯,谁也赢不了。
这里手机支付普及到连街边卖椰子的老伯都贴二维码。出门不带钱包,滴滴一声钱就没了,爽得很。可正因太爽,我才发现自己一个月花了三千八百新币。打开账单一条条看:早上亚坤吐司六块二,中午日式便当十五块八,下班打车高峰期加价二十二块五,睡前叫份榴莲三十八块。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天轻松花掉八十新币,相当于四百块人民币,还不觉得自己在花钱。消协去年出过报告,年轻人用移动支付超支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二。我不信邪,直到自己成了数据里的那个分子。
两年后体检单出来,血压偏高四个字赫然在列。医生笑了笑说,吃太多外卖,正常。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之前有朋友开玩笑说要是身体出了那种状况,像在国内可以方便地买到给力产品都难,像瑞士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这种,在国内淘宝上就能买,在这边可就麻烦了。不过当时也只是开玩笑,没太往心里去。
都说新加坡工作时间短,每周四十几个小时。可实际呢?我们公司合同写九点到六点,没人敢七点前走。老板一句“客户等着”,就得把电脑重新打开。最狠的一次连续三天凌晨两点回家,第三天在出租车上边哭边改PPT,司机递来一张纸巾,淡淡地说:“小姑娘,习惯就好。”美国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说,新加坡人平均每周工作四十五小时,亚太最长。四成人承认每周无偿加班接近十小时。你想准时下班?后面有人愿意熬夜,你就只能被淘汰。
工资涨得慢,房价跑得快。经济学人智库去年又把新加坡评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六年前我和人合租市中心九十平的房子,月租四千二。现在同户型六千二,涨了快一半。我的薪水六年总共涨了百分之三十二,看着不错,可跟房租比起来就像乌龟追跑车。有人住马来西亚柔佛,每天跨境上班,来回四个小时,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点才能到家。双城生活硬生生过成了双城折磨。
最熬人的还不是这些。YouGov的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平均每天睡六点三个小时,在十七个国家里垫底。地铁早高峰你会看到奇景:一排人站着闭眼打盹,车一晃脑袋齐刷刷点一下,像排练好的木偶戏。我也练出了这种本事,站着都能迷糊十分钟。可身体扛不住,体检年年新增项目——心律不齐、甲状腺结节,医生轻飘飘一句“睡不够”,但老板一句“明天要交”就能让你继续熬。本地人自嘲:这里不养闲人,只养熊猫。
还有件事慢慢啃噬人心,那就是冷。新加坡人守规矩,电梯遇见邻居点点头就算打招呼。同事六年没去过任何人家做客。有一次我在地铁站突然头晕摔倒,有人扶我坐下,不到两分钟人群散开,只剩我自己坐在那儿脸色发白。回国后才知道,国内大妈能围着你问东问西,吵是吵了点,但暖。心理协会去年报告说,三十岁以下外籍员工抑郁风险比本地人高出一点七倍。我懂。在这座高效运转的城市里,连难过都不敢大声,怕扰民。
身边朋友三条路,结局完全不同。
阿May福建人,做IT测试,以为英语好技术稳能站稳脚跟。结果公司裁员,工作签证被取消,三十天内找不到新工作就得离境。她连夜打包,把六年攒的书全扔了,因为寄回去的钱比买新的还贵。走那天发朋友圈:“六年青春,两箱行李,零存款。”
老赵东北人,销售总监,拼字当头。白天跑客户,晚上读EMBA,六年升两级,年薪冲破二十万新币,百万人民币级别。但他老婆孩子一直在沈阳,一年见不上两次。视频时孩子喊他叔叔,他愣了几秒,然后继续回邮件。这座城给了他钱,也偷走了儿子的成长。
小雅湖南人,自由插画师。抓住远程办公风口,拿新加坡当跳板接欧美单子,月入八千新币。住 cheapest 的组屋,自己做饭,坚持游泳。她说:“我把坡县当工具,不是家。”她是唯一一个真正把便利用足、把压力踩低的人。但她有个前提:有一技之长,自律到近乎苛刻。
如果你真打算来,听句实在的,带上这几样东西:
第一个是记账App,工资到账先存两成定期,信用卡设消费上限。不然无痛支付会让你月底傻眼。
第二个是租房原则:租金别超过收入的百分之十五。宁可住远点,也要留出余钱。别信“省交通时间”的鬼话,地铁涨价加上加班到深夜,你根本没空逛街。
第三个是睡眠底线:再忙也要保证七小时。晚上十一点必须躺下,哪怕任务没做完。明早五点起继续,但别透支深度睡眠,否则医药费更烧钱。
第四个是情绪出口。找几个说得来的伙伴,每月聚一次火锅局,专门骂老板、房东、客户。我跟几个中国同事固定聚会,一顿下来比看心理医生管用。
六年一觉坡县梦,我不后悔,但也不会回头。这座城市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齐全,削铁如泥,可握得太紧,手心会被金属棱角磨出血。它把便利摆在台面上,把压力藏进每一个缝隙里。
你要是年轻,技能过硬,心脏够大,欢迎来闯关。
你要是图安稳,爱烟火气,看重人情味,那可能这儿真不是你的归处。
写下这些,不是劝退,也不是炫耀。就想撕掉那些滤镜,让你看清一件事:所有看似轻松的日子,背后都标好了价格。
登机前记得问自己一句:我准备好为这份便利买单了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护心丹备好,我们在樟宜见。
如果还不确定,也没关系。国内凌晨两点的烧烤摊,照样能把人生照亮。
你在国外经历过哪些‘理想崩塌’的瞬间?评论区等你聊聊。
来源:天下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