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逛数码城的消费者发现,换手机时店员总在提"内存涨价了",装机党也发现固态硬盘(SSD)优惠缩水——这些细节背后,藏着半导体行业一场关键的供需变局。台湾工商时报最新消息显示,全球DRAM(内存)与NAND闪存(固态硬盘核心部件)市场缺货程度超出此前预期,行业
最近逛数码城的消费者发现,换手机时店员总在提"内存涨价了",装机党也发现固态硬盘(SSD)优惠缩水——这些细节背后,藏着半导体行业一场关键的供需变局。台湾工商时报最新消息显示,全球DRAM(内存)与NAND闪存(固态硬盘核心部件)市场缺货程度超出此前预期,行业价格或在四季度及2026年持续上行。这场"存储芯片涨价潮",不仅影响普通人的数码消费,更牵动着A股产业链的神经。
存储芯片的涨价,本质是供需天平的剧烈倾斜。从需求端看,三大引擎正加速运转:其一,AI算力爆发,训练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吞吐,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较普通服务器高出5倍以上,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服务器DRAM需求年增近50%;其二,5G手机渗透率突破70%,单部手机存储容量从128GB向512GB甚至1TB升级,带动NAND闪存需求;其三,智能汽车电子化,一辆新能源车的车规级存储芯片价值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年出货量超千万辆的汽车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供给端却显得"力不从心"。存储芯片扩产周期长达2-3年,2022年行业低谷期部分厂商缩减资本开支,如今需求回暖时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叠加三星、SK海力士等龙头调整策略,优先保障高毛利的高端产品,进一步加剧了通用型存储芯片的短缺。业内预计,2024年四季度主流DRAM颗粒价格涨幅或达8%-12%,NAND闪存价格涨幅或超10%,2026年随着需求持续释放,涨价趋势可能延续。
存储芯片涨价潮下,A股产业链中具备核心技术、绑定优质客户的企业,有望迎来业绩修复与估值提升。重点关注三条主线:
第一,存储芯片设计与制造。"国产替代"是核心逻辑。 兆易创新作为国内存储芯片龙头,NOR Flash市场份额全球前三,同时积极布局DRAM研发,与长鑫存储深度合作,深度受益于存储周期上行。北京君正通过收购ISSI切入车规级存储赛道,其SRAM、DRAM产品在汽车电子领域市占率领先,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订单饱满。
第二,存储封测环节。芯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长电科技作为全球第三大封测厂,存储芯片封测收入占比超20%,掌握eMMC、UFS等先进封装技术,客户覆盖国际主流存储厂商,涨价周期中产能利用率提升将直接增厚利润。通富微电同样布局存储封测,与长江存储等国内存储龙头建立合作,国产替代背景下订单弹性较大。
第三,存储材料与设备。隐形冠军的价值重估。 安集科技的抛光液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已进入长江存储、中芯国际供应链,存储芯片扩产将拉动抛光液需求。华海清科的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在存储领域市占率逐步提升,随着存储厂商扩产,设备招标量有望增长。
存储芯片行业具有强周期性,上一轮下行周期已持续近两年,当前库存水位逐步回落,价格拐点显现。机构预测,2024年下半年存储芯片厂商毛利率有望从低位的15%回升至25%以上,2025年部分企业净利润或实现翻倍增长。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关注具备技术壁垒、客户结构优质、库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有望分享行业上行红利。
当然,投资需关注风险:若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可能抑制终端需求;国际存储巨头扩产进度超预期,也可能缓解短缺压力。但从中长期看,AI、汽车电子等新兴需求将持续拉动存储芯片增长,这场"涨价潮"或许只是行业景气度回升的起点
来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