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7个常用中成药,对症缓解咽痛疱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3:29 1

摘要: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核心表现为发热、咽峡部疱疹(灰白色疱疹,周围绕红晕)、咽痛(婴幼儿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部分伴随咳嗽、呕吐,病程多为1-2周。中医将其归为“喉痹”“口疮”范畴,认为多因“外感风热邪毒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核心表现为发热、咽峡部疱疹(灰白色疱疹,周围绕红晕)、咽痛(婴幼儿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部分伴随咳嗽、呕吐,病程多为1-2周。中医将其归为“喉痹”“口疮”范畴,认为多因“外感风热邪毒”侵袭咽喉所致,治疗需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核心,结合症状轻重与患儿体质辨证选药。以下梳理7个常用中成药的核心功效、适用场景及使用要点,需注意疱疹性咽峡炎需先明确诊断(排除手足口病、化脓性扁桃体炎),中成药使用需结合患儿年龄、症状及医生指导,不可盲目自行用药,若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惊厥、呕吐频繁,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重症风险。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原则

1. 常见中医证型

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证型以“热证”为主,核心证型分为:

- 风热犯咽证:病程初期,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咽峡部散在少量疱疹(红晕不明显)、咽痛较轻(患儿能少量进食)、伴鼻塞流黄涕、咳嗽;

- 热毒炽盛证:病程急性期,表现为高热(体温超过38.5℃)、咽峡部疱疹多(融合成片,红晕明显)、咽痛剧烈(患儿拒食、流涎)、伴烦躁哭闹、口臭、大便干结;

- 阴虚内热证:病程恢复期,表现为低热反复(体温37.5-38℃)、咽峡部疱疹渐愈(残留溃疡)、咽痛减轻(能进食流质)、伴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偏干。

2. 核心用药原则

- 辨证选药:初期用轻清解表药,急性期用清热解毒药,恢复期用滋阴清热药,避免“初期用重药”或“恢复期用苦寒药”;

- 兼顾对症:咽痛明显者选含利咽成分的药物,发热明显者选含清热退热成分的药物,不可单纯用“抗病毒”概念用药;

- 规避禁忌:脾胃虚弱、长期腹泻的患儿慎用苦寒药(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避免加重腹泻;无热证者禁用清热药,防止损伤脾胃。

二、7个常用中成药的对症应用

1.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疏风解表,清热导滞

适用证型

风热犯咽证,尤其适合疱疹性咽峡炎初期(发病1-2天)、伴随食积的患儿。典型表现为:低热(37.5-38℃)、咽峡部少量散在疱疹(红晕淡)、咽痛较轻(患儿能吃粥、喝奶)、伴鼻塞流黄涕、轻微咳嗽、腹胀(食积表现)、大便稍干、烦躁哭闹。

核心功效

方中连翘、金银花疏风清热,缓解外感风热;淡豆豉、薄荷解表退热,降低低热;桔梗、甘草利咽止痛,减轻咽痛;大黄、槟榔清热导滞,改善食积腹胀。组方兼顾“清热解表”与“消食导滞”,适合儿童“外感+食积”叠加的疱疹性咽峡炎初期。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弱、腹泻的患儿慎用,大黄的导滞作用可能加重腹泻;

- 服药期间多给患儿喝温水(促进散热与疱疹愈合),饮食以流质为主(如小米粥、温牛奶),避免过硬食物(减少咽喉刺激);

- 若服药1天后体温升至38.5℃以上,需及时加用儿童专用退热药,并就医评估。

2.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适用证型

热毒炽盛证,适合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期(发病2-4天)、症状较重的患儿。典型表现为:高热(38.5-39.5℃)、咽峡部疱疹多(分布在软腭、悬雍垂,红晕明显)、咽痛剧烈(患儿拒食、流涎、哭闹不止)、伴口臭、烦躁、大便干结、小便黄少。

核心功效

方中蒲公英、黄芩、苦地丁均为苦寒之品,能强效清热解毒,清除咽喉部热毒;板蓝根凉血利咽,消肿止痛,促进疱疹消退。组方“清热解毒力强”,针对性缓解热毒引发的高热、咽痛、疱疹,适合症状突出的急性期患儿。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长期腹泻的患儿禁用,苦寒药会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腹泻;

- 不可长期服用(一般不超过3天),热毒缓解后需停药,避免损伤脾胃;

- 服药期间若出现腹泻(每天超过3次),需立即停药,可遵医嘱换用温和的清热解毒药。

3. 小儿咽扁颗粒:清热利咽,解毒止痛

适用证型

风热犯咽证或热毒炽盛证轻症,适合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除恢复期外)、咽痛为主要症状的患儿。典型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咽峡部疱疹(数量中等)、咽痛明显(患儿进食时哭闹)、伴咳嗽、声音嘶哑(部分患儿)、大便正常或稍干。

核心功效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表,针对外感风热;玄参、麦冬滋阴利咽,缓解咽痛干燥;射干、桔梗利咽消肿,促进疱疹愈合;牛黄解毒止痛,增强缓解咽痛的效果。组方“清热+利咽”并重,兼顾轻微滋阴,适合咽痛明显但热毒不重的患儿,副作用相对温和。

使用注意

- 风寒感冒者禁用(如流清涕、咳白稀痰的患儿),清热药会加重风寒症状;

- 服药期间避免给患儿吃甜食、辛辣食物(如糖果、辣条),减少咽喉刺激与内热滋生;

- 若患儿声音嘶哑明显,可配合雾化吸入(遵医嘱),缓解咽喉黏膜水肿。

4. 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用证型

各证型疱疹性咽峡炎的咽痛症状,尤其适合婴幼儿(吞咽困难,无法口服药液)或咽痛剧烈的患儿,可作为“辅助用药”搭配口服药使用。典型表现为:咽峡部疱疹(无论数量多少)、咽痛(患儿拒食、流涎),无明显寒热偏向限制(急性期、初期均可)。

核心功效

方中八爪金龙、山豆根清热解毒,清除咽喉热毒;蝉蜕、薄荷利咽消肿,缓解咽喉水肿;药液直接喷于咽峡部疱疹处,起效快,能快速减轻局部疼痛,帮助患儿进食。组方“局部用药”为主,针对性缓解咽痛,不影响整体体质,安全性较高。

使用注意

- 对酒精过敏的患儿禁用(部分喷雾剂含酒精辅料),需选择无酒精剂型;

- 喷药时避免患儿哭闹(防止药液呛入气管),可在患儿平静时喷药,每次1-2喷,每天3-4次;

- 不可单独作为主要治疗药,需搭配口服中成药(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同时治疗病因。

5. 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适用证型

热毒炽盛证或阴虚内热证初期,适合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期(高热缓解后)或恢复期前期的患儿。典型表现为:中度发热或低热(37.5-38.5℃)、咽峡部疱疹部分破溃(形成小溃疡)、咽痛减轻(患儿能少量吃流质)、伴口干、咽喉干燥、大便偏干。

核心功效

方中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清除残留热毒;栀子清热泻火,缓解口干、烦躁;胖大海、玄参滋阴利咽,改善咽喉干燥与溃疡不适。组方“清热”与“滋阴”兼顾,比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温和,适合热毒减轻但仍有咽痛、口干的患儿。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弱、腹泻的患儿慎用,栀子的苦寒可能轻微加重腹泻,可在饭后服用(减少胃肠刺激);

- 服药期间多给患儿吃新鲜蔬果(如梨、西瓜汁,常温),补充水分与维生素,促进溃疡愈合;

- 若溃疡超过3天未愈合,需就医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如化脓)。

6. 小儿清热宁颗粒: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适用证型

热毒炽盛证伴随咳嗽的患儿,适合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期、除发热咽痛外,咳嗽症状明显的患儿。典型表现为:高热、咽峡部疱疹、咽痛、伴咳嗽(频繁干咳或咳少量黄痰)、烦躁、大便干结、小便黄。

核心功效

方中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缓解高热、疱疹;柴胡退热解表,降低体温;牛蒡子、桔梗利咽止咳,减轻咽痛与咳嗽;冰片清热止痛,增强缓解咽痛的效果。组方“清热解毒”与“止咳利咽”结合,适合“疱疹性咽峡炎+咳嗽”的患儿,无需额外服用止咳药。

使用注意

- 无咳嗽的患儿无需选用,避免药物成分冗余;

- 服药期间避免患儿受凉(如吹空调、穿过少),防止咳嗽加重;

- 若咳嗽加重伴喘息,需立即就医,排除合并支气管炎或肺炎。

7. 养阴清肺口服液: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适用证型

阴虚内热证,适合疱疹性咽峡炎恢复期(发病5-7天)的患儿。典型表现为:低热反复(37.5℃左右,午后明显)、咽峡部疱疹基本消退(残留1-2个小溃疡)、咽痛轻微(患儿能正常进食)、伴口干咽燥(喝水后缓解不明显)、手足心热、大便偏干、睡眠不安。

核心功效

方中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润燥,补充咽喉部阴液,改善口干咽燥;川贝母、丹皮清肺热、散瘀肿,促进溃疡愈合;甘草利咽和中,调和药性。组方以“滋阴”为主,清除残留内热,适合恢复期阴虚内热的患儿,避免急性期用苦寒药损伤阴液。

使用注意

- 急性期高热、热毒炽盛的患儿禁用,滋阴药会“敛邪”,加重热毒;

- 服药期间可给患儿吃滋阴食物(如银耳羹、百合粥),避免辛辣、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减少内热滋生;

- 若低热超过3天未退,需就医排查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如支原体感染)。

三、用药后的见效信号与无效提示

1. 见效信号

规范用药2-3天后,若患儿出现以下变化,说明药物对症、效果有效:

1. 发热缓解:高热降至正常或低热(37.5℃以下),发热间隔延长(如之前4小时发热一次,现在8小时一次);

2. 疱疹与咽痛改善:咽峡部疱疹数量减少(或开始破溃愈合)、红晕变淡,患儿咽痛减轻(能主动进食、流涎减少、哭闹减少);

3. 整体状态好转:精神状态改善(愿意玩耍)、大便恢复正常(不再干结)、口干减轻(喝水次数减少)。

2. 无效提示

若用药3天后出现以下情况,需停药并立即就医:

- 发热无改善(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而升高(超过39.5℃);

- 疱疹增多、融合成片,或溃疡加重(患儿完全拒食、无法进水);

- 出现“重症信号”:惊厥、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手足冰凉,需警惕重症感染。

四、核心禁忌与慎用人群

1. 绝对禁忌

-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金银花过敏者禁用小儿咽扁颗粒,对蒲公英过敏者禁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 辨证不符者禁用(如风寒感冒患儿禁用所有清热药,急性期高热患儿禁用养阴清肺口服液);

- 合并严重并发症者禁用(如合并肺炎、脑炎的患儿,需先治疗并发症,不可单纯用中成药)。

2. 慎用人群

- 婴幼儿(1岁以下)慎用:需医生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剂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如腹泻),优先选择温和药物(如小儿咽扁颗粒);

- 脾胃虚弱、长期腹泻的患儿慎用:禁用苦寒药(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慎用含导滞成分的药物(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选择小儿咽扁颗粒等温和药物;

-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慎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成分简单的药物(如开喉剑喷雾剂,局部用药吸收少),避免增加肝肾负担;

- 过敏体质的患儿慎用:首次用药需观察30分钟,若出现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疱疹性咽峡炎都能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仅适合“热毒炽盛证”,若为初期风热证或恢复期阴虚证用此药,会因“苦寒伤正”加重脾胃损伤或延长病程;需先看患儿是否有高热、疱疹多、咽痛剧的“热毒表现”,再选择用药。

2. “给患儿用多种清热解毒药,效果更好”

同时服用2种及以上清热解毒药(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颗粒),会因药效叠加导致患儿腹泻、脾胃损伤,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每组治疗仅需1种口服中成药,咽痛明显可搭配开喉剑喷雾剂(局部用药),不可重复用药。

3. “发热退了就停药,不用管疱疹”

发热退去后,咽峡部疱疹可能仍未愈合,若此时停药,残留热毒可能导致疱疹反复或溃疡延长;需继续用药至疱疹基本愈合、咽痛消失,一般全程用药5-7天,不可“见热退就停药”。

六、2个辅助护理措施,提升效果

1. 配合局部护理与饮食调整

- 局部护理:咽痛剧烈时,可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浓度0.9%)给患儿漱口(婴幼儿可少量多次喂水),清洁咽喉,减少细菌滋生;疱疹破溃后,避免患儿抓挠口腔,防止继发感染;

- 饮食调整:全程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泥、温牛奶),温度适中(37-40℃,避免过烫刺激疱疹),避免过硬、过甜、过咸食物(如薯片、糖果、咸菜);

- 环境护理:保持室内通风(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湿度保持50%-60%(可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加重咽喉不适;患儿用过的餐具需煮沸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2. 明确就医指征,警惕重症

若患儿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不可单纯依赖中成药:

- 高热超过3天不退,或发热时伴随惊厥、意识模糊;

- 完全拒食、无法进水,出现口唇干燥、尿量减少(脱水表现);

- 咽峡部疱疹融合成大溃疡,或伴随化脓(白色脓点);

- 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手足冰凉(重症感染信号)。

疱疹性咽峡炎的中成药治疗核心是“辨证精准、对症用药”,需结合患儿病程阶段、症状轻重与体质选择药物,同时配合护理与退热措施,才能安全有效缓解症状。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状态,出现重症信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同时重视预防(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疾病发生。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患儿用药请遵医嘱。#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有医说医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