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则来自五角大楼的紧急指令震动全球军事圈——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要求分布在全球各战区的800余名准将及以上级别将领,在一周内放下所有军务,赶赴弗吉尼亚州匡提科海军陆战队基地参会。这是美军3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集结,加密视频会议早已成为军方常态沟通
2025年9月,一则来自五角大楼的紧急指令震动全球军事圈——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要求分布在全球各战区的800余名准将及以上级别将领,在一周内放下所有军务,赶赴弗吉尼亚州匡提科海军陆战队基地参会。这是美军3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集结,加密视频会议早已成为军方常态沟通方式的当下,这场兴师动众的“线下聚会”,从一开始就笼罩着神秘与不安的色彩。当驻德陆军司令放下欧洲防务、太平洋舰队指挥官暂离亚太海域,全球美军指挥链出现短暂真空,外界不禁追问:这场被称为“鸿门宴”的会议,究竟是赫格塞思树立个人权威的权力展演,还是美军战略转向的关键节点?其背后隐藏的内部清洗风暴,又将把这支全球最强大的军队带向何方?
一、反常集结:一场代价高昂的“权力秀”
匡提科海军陆战队基地的停机坪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军用飞机接连降落,肩扛将星的高级军官们神色凝重地走向会议中心。这场集结的反常之处,从指令发布的那一刻起就显露无遗。按照美军《连续性作战条例》,核心指挥层需保持24小时战备状态,避免因集中部署出现指挥断链风险。而此次召回覆盖全球所有战区,涉及近900名掌握作战指挥权的将领,仅协调交通、住宿就耗费数亿美元,更造成至少72小时的战区指挥真空——这种不惜违背常规、不计成本的操作,彻底打破了军事行动的专业性逻辑。
五角大楼发言人的缄默,与特朗普总统“不必过度解读”的轻描淡写形成诡异对比。一位在五角大楼工作30年的资深军事记者直言:“即便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战略动员,也从未让全球将领同时离岗。”更令人费解的是,美军拥有全球最顶尖的保密视频会议系统,足以支撑跨战区的战略沟通,为何非要让将领们长途跋涉?答案或许藏在“召之即来”的仪式感中——当近900名将军从世界各个角落被抽调回国,站在赫格塞思面前时,这场行动的本质便暴露无遗:这不是一次常规军事会议,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演。
正如匿名军方官员向媒体透露的那样:“会议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员到场’这个行为本身。”赫格塞思要用这种极端方式,向整个军官团传递一个信号:行政权力可以随时凌驾于军事常规之上。在会议现场,将领们被要求统一着装、按军衔顺序就座,甚至连鼓掌的时长都被暗中观察——这种带有强烈威慑意味的细节,让原本应聚焦战略的军事会议,沦为了一场“服从性测试”。而会议前流出的“削减10%将官职位”消息,更像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参会将领从“指挥官”瞬间变成“待审者”,每个人都在暗自评估自己的“忠诚度”是否达标。
二、三重目标:清洗、转向与立威的“完美风暴”
若将这场集结视为单纯的权力表演,便低估了其背后的战略野心。综合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轨迹与赫格塞思的公开言论,此次会议实则是多重目标交织的“完美风暴”,每一项议程都直指美军的核心体系。
人事洗牌的“最后通牒”,是这场会议最紧迫的任务。赫格塞思上任伊始,便以雷霆手段解雇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上将等多名高级将领,如今推动的“削减20%四星军官职位”改革,更是对美军指挥体系的“格式化”。此次召集全球将领,首要目的就是当面宣示新领导层的绝对权威。被清洗的对象并非随机选择,而是集中在两类人:一是被贴上“过于政治化”标签的将领,尤其是支持军队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DEI)项目的官员;二是被认为“不够忠诚”的“建制派”,即那些秉持“效忠宪法而非个人”传统的职业军人。
前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上将的遭遇,正是这场清洗的预演。即便米利已退休,且被拜登特赦,特朗普仍下令摘除其在五角大楼的画像、剥夺退休安保待遇,甚至计划将其军衔从四星上将降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凯恩中将的火速晋升——这位对特朗普忠心耿耿的将领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取代布朗出任参联会主席。一边是系统性打压异己,一边是赤裸裸地扶植亲信,赫格塞思要通过这场会议告诉所有将领:军队的“去留标准”已从“军事才能”变为“政治听话程度”,任何不绝对服从的行为,即便退休也会被追溯清算。
战略转向的“正式宣贯”,则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五角大楼正在起草的新国防战略,将“国土防御”置于绝对优先地位,这意味着美军将从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反恐干预态势,大幅收缩至聚焦大国竞争——尤其是对中俄的威慑。这种根本性调整绝非口头宣言,而是涉及全球军事部署、资源分配与作战理念的全面转向:欧洲战区可能减少地面部队,将更多兵力调往印太地区;海军舰艇将重点部署在南海、台海周边,强化“岛链封锁”;空军则加速F-47六代机、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以维持技术优势。
赫格塞思选择当面阐述这一战略,而非通过文件传达,正是为了确保指令不被层级稀释。他需要全球战区司令们当场表态,避免后续执行中出现“阳奉阴违”。一位参会的太平洋舰队将领透露:“会议明确要求,未来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围绕‘应对中俄挑战’展开,任何与这一核心无关的任务都将被削减。”这种“一刀切”的战略转向,虽能集中资源应对大国竞争,却也可能让美军失去在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影响力,引发盟友信任危机。
意识形态的“全面清剿”,则是更深层的目的。赫格塞思及其阵营多次抨击军队内部的“觉醒”文化,认为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项目削弱了战斗力,是“迎合华盛顿理想主义者”的产物。此次会议成为了清算“非战斗任务”的主战场——赫格塞思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废除军中所有DEI项目,停止对少数族裔、女性、LGBTQ+群体的特殊扶持政策,甚至下令移除军营中与“政治正确”相关的标语、纪念物。
这种意识形态清洗背后,是美军内部的深刻分裂。拜登政府时期推动的多元化政策,让大量少数族裔、女性将领进入高层,形成了与传统白人保守派将领的对立。赫格塞思的目标,就是通过“去多元化”重建保守派主导的军事体系,让军队彻底摆脱“政治正确”的标签。但这种做法无疑会加剧内部矛盾——多位少数族裔将领在会议后提交了退休申请,一位黑人准将直言:“当军队开始用肤色和政治立场评判人,而非军事能力时,它就已经失去了灵魂。”
三、争议核心:“网红防长”与美军的体制危机
这场集结与清洗的主导者——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自上任以来就争议不断。这位前福克斯新闻主播缺乏正规军事履历,却凭借对特朗普的绝对忠诚坐上了五角大楼的头把交椅,其一系列操作不仅暴露了个人专业能力的不足,更折射出美军体制的深层危机。
“Signal群聊泄密门”是赫格塞思信任危机的开端。他在一个私密群聊中与核心幕僚讨论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计划,详细透露了武器型号、打击目标和具体时间表,却误将《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伯格拉进群。这位媒体主编在群里“潜水”两小时,目睹了一场绝密军事行动的“线上直播”,最终导致计划曝光,让国防部沦为全球笑柄。更离谱的是,调查发现赫格塞思长期使用俄罗斯邮箱(phegseth@mail.ru)处理公务,且密码与大学时期的学生邮箱一致,轻易被黑客破解——这种连基本信息安全意识都没有的表现,让军中将领忧心忡忡:“我们最担心的不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上司的手机。”
泄密事件后,赫格塞思的核心团队几乎瓦解——幕僚长、副幕僚长和高级顾问或被解职或被调离,国防部长办公室一度陷入“光杆司令”的窘境。但即便如此,他仍能牢牢掌控权力,只因背后有特朗普的支持。这种“忠诚高于能力”的用人逻辑,彻底颠覆了美军长期以来的职业化传统。在此次将领集结中,赫格塞思甚至公开以纳粹德国将领向希特勒宣誓效忠为“榜样”,要求将领们“绝对服从总统意志”——这种违背现代军队“政治中立”原则的言论,引发了军中哗然,多位退役上将联名发表声明,指责其“将军队拖入法西斯化的危险边缘”。
赫格塞思的种种行为,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军事政治化”的缩影。特朗普始终认为美军中的“建制派”效忠的是“深层国家”,而非自己,因此必须通过清洗和换血,将军队改造为“个人工具”。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美军的指挥体系,更削弱了其战斗力——当将领们把精力放在“表忠诚”而非“练战术”上,当军事决策优先考虑政治立场而非专业判断,这支军队的凝聚力便会逐渐瓦解。正如美国智库专家坎西安所言:“美军的强大不仅在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在于职业化的指挥体系和非政治化的传统。现在,这种传统正在被一点点摧毁。”
四、全球影响:威慑力衰减与盟友信任危机
这场美军内部的“大洗牌”,不仅震动美国国内,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对美国的竞争对手而言,此次集结暴露的指挥真空与内部矛盾,无疑是一个“可乘之机”;而对美国的盟友来说,这场混乱则让他们对美军的可靠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从战略威慑角度看,赫格塞思试图通过会议的“神秘性”制造模糊信号,让对手猜测美军的下一步行动。但事与愿违,全球召回将领造成的指挥真空,反而让潜在对手看清了美军的脆弱性。在亚太地区,美军太平洋舰队指挥官临时离岗期间,多艘舰艇的部署节奏出现混乱;在中东,驻叙美军因指挥层变动,暂停了对极端组织的打击行动——这些细节被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情报机构捕捉,间接削弱了美军的威慑力。一位俄罗斯军事专家评论道:“当美国为了内部权力斗争,甘愿让全球军事部署陷入混乱时,它的‘超级大国’光环正在褪色。”
盟友的信任危机则更为致命。长期以来,欧洲、日韩等国依赖美军的安全保障,将其视为“安全支柱”。但此次集结让盟友们意识到,美军的决策可能优先服务于国内政治,而非盟友利益。德国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我们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因内部清洗而频繁变动指挥层的军队。”日本、韩国也私下与美国沟通,要求其保证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不会因内部调整而削弱。更严重的是,北约内部出现了分歧——部分东欧国家担心美军减少欧洲兵力,而西欧国家则对赫格塞思的“纳粹化”言论感到不安,北约秘书长不得不紧急召开会议,安抚成员国情绪。
对美军自身而言,这场清洗的长期代价难以估量。大量有经验的“建制派”将领被迫退休,导致军事人才流失;少数族裔、女性将领的离开,让美军失去了在多元社会中的代表性;而“忠诚测试”引发的人人自危,则严重打击了军队士气。一位驻阿富汗美军军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现在没人关心如何完成任务,大家都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不够忠诚’而被解雇。这种氛围下,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五、历史镜鉴:当军队沦为政治工具
翻开历史画卷,不难找到类似的场景:当政治忠诚压倒军事专业,当军队沦为个人或党派的工具,往往会引发灾难性后果。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通过清洗军队中的“异见者”,将军队改造为实现独裁的机器,最终导致二战的惨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军事大清洗,处决了大批优秀将领,直接影响了苏德战争初期的战局。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军队的职业化、非政治化,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一旦这一原则被打破,军队将失去保卫国家的能力,甚至成为内部动荡的导火索。
美军此次内部清洗,虽未达到纳粹德国或斯大林时期的极端程度,但已显露出危险的苗头。赫格塞思推崇的“个人效忠”、特朗普推动的“军事政治化”,正在一步步侵蚀美军的制度根基。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虽能对行政权力形成一定制衡——国会已就此次将领集结召开听证会,要求赫格塞思解释指挥真空的风险,但在两党极化的背景下,这种制衡的效果十分有限。
未来,美军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若清洗持续,军队将彻底分裂为“保守派”与“自由派”两大阵营,内耗不断;战略转向若执行不当,可能同时得罪中俄,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而盟友的信任流失,则会让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出现裂痕。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埃斯珀所言:“美军的强大,源于它对宪法的忠诚,对专业的坚守。一旦背离这两点,它将不再是那支保卫自由的军队,而是成为破坏稳定的力量。”
弗吉尼亚州的秋风中,匡提科基地的会议已经结束,但美军内部的风暴远未平息。800名将领返回各自战区后,一场悄无声息的“筛选”正在进行——那些被认为“不够忠诚”的人,将逐渐被排挤出指挥体系;而新的国防战略,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落地。这场由赫格塞思主导的权力洗牌,究竟是美军“重塑辉煌”的开始,还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历史的警钟已经敲响:当军队不再为国家利益而战,而是为个人或党派的权力而服务时,它的衰落便已注定。
来源:洛雪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