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新政治经济学》, Vol. 30,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1:37 1

摘要:《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是一份涵盖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双月刊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其成立于1996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本刊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主流期刊之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评论》(Review of Int

期刊简介

《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是一份涵盖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双月刊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其成立于1996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本刊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主流期刊之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并列。2022年该刊影响因子为4.2。

期刊目录

1 导论:数字经济中的权力关系

Introduction: power relation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2 工人权力与平台资本主义:通往另一种模式的雏形

Workers’power and platform capitalism: the embryo towards an alternative

3

挑战边界:通过定价策略和无偿劳动时间解释在线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差距

Challenging boundaries: exploring pricing strategies, and unpaid labour time to explain earning disparities in online labour markets

4

人工智能源自何处?一项涵盖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全球案例研究

Where does AI come from? A global case study across Europe,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5 平台经济中的社会关系与工人抗争:未来研究议程

Social relations and worker resistance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towards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6

软银:亚洲数字资本主义中的帝国构建、资本形成与权力

SoftBank: empire-building, capital formation & power in Asian digital capitalism

7

电力资源与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瑞士劳工斗争的反思

Power resources and the last-mile problem in logistics: reflections on a Swiss labour struggle

8

“移民解决方案”理论化:欧洲边境制度中的工人化与排斥

Theorising the ‘migration fix’: workerisation and exclusion in the European border regime

9

气候相关风险对央行独立性的影响:英格兰银行在向净零排放过渡过程中的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

Climate-related risks to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the depoliticisation and repoliticisation of the Bank of England in th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10

监管市场保证中介机构能力的再思考:以海鲜可持续性审计为例

Rethinking capacities of regulatory market-assurance intermediaries: the case of seafood sustainability audits

11

政治对银行业有害吗?政治所有权如何塑造了意大利银行的历史轨迹

Is politics Bad for banking? how political ownership shaped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Italian banks

内容摘要

导论:数字经济中的权力关系

题目:Introduction: power relation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作者:Uma Rani,瑞士国际劳工局研究员;Nicolas Pons-Vignon,瑞士南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

简介:本文探讨数字经济中的权力关系如何被建构与运作。作者指出,数字经济并非中性场域,而是深嵌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中,国家、平台公司与用户之间存在复杂博弈。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方法,总结现有研究,其核心论点在于揭示数据、算法与平台如何重塑社会经济不平等,并强调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数字治理的权力机制。研究意义在于提醒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将“权力”作为理解数字经济的核心变量,为制定更公平的数字政策、推动数据主权和平台责任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

原文链接:

工人权力与平台资本主义:通往另一种模式的雏形

题目:Workers’power and platform capitalism: the embryo towards an alternative

作者:Fikile Masikane,比勒陀利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Edward Webster,金山大学教授。

简介:这篇论文探讨平台资本主义下零工工人如何通过集体行动重塑权力关系。研究采用多案例比较法,分析了英国(工会斗争)、德国(合作社平台)和印度(数字动员)三种工人抵抗模式。其核心论点是:尽管平台通过算法进行控制,但工人能发展出对抗性、制度性和替代性的“反力量”,这些斗争正像“胚胎”一样孕育着更公平经济模式的雏形。该文为劳工运动提供战略见解,并强调有利的政策环境对构建替代性数字经济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

题目:Challenging boundaries: exploring pricing strategies, and unpaid labour time to explain earning disparities in online labour markets

作者:Uma Rani,瑞士国际劳工局研究员;Valeria Pulignano,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学教授;Nora Gobel,国际劳工组织技术官员;Karol Muszyński,华沙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简介:本文研究全球在线自由职业市场中收入差距的根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聚焦定价策略和无酬劳动时间(如投标、自我营销)两个关键因素。其核心论点是:收入不平等并非源于个人技能差异,而是由平台的结构性不平等(如算法压力、全球竞争)所导致,这些因素复制并加剧了基于地理边界(全球南方 vs 北方)和社会性别的线下歧视。文章揭示了平台经济中隐藏的剥削机制,为监管政策和劳动者争取更公平待遇提供了关键依据。

原文链接:

题目:Where does AI come from? A global case study across Europe,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作者:Paola Tubaro,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教授;Antonio A. Casilli,巴黎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Maxime Cornet,巴黎理工学院研究员;Clément Le Ludec,巴黎理工学院博士研究员;Juana Torres Cierpe,法国社会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简介:本文批判性地探究人工智能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通过全球价值链分析和多案例研究聚焦欧洲、非洲、拉美等地,追问人工智能究竟由谁、在何处、如何被制造。其核心论点是:人工智能并非无形技术,而是一个高度物质化且不平等的体系——高价值研发集中于全球北方,而大量低薪、隐蔽的劳动则被外包至全球南方,再现了新殖民主义的剥削结构。文章揭示了人工智能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劳动不平等,为全球南方制定捍卫数据主权和劳动正义的政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原文链接:

平台经济中的社会关系与工人抗争:未来研究议程

题目:Social relations and worker resistance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towards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作者:Prakriti Dasgupta,梅努斯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Ronan Carbery,科克大学商学院讲师;Anthony McDonnell,科克大学商学院教授;Stefan Jooss,昆士兰大学商学院讲师。

简介:本文旨在为平台经济中的工人抵抗研究构建新的理论议程。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批判综述,作者指出当前研究过于聚焦工作场所冲突,存在碎片化局限。其核心论点是:必须将工人抵抗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如家庭、社区、移民网络、国家制度)中考察,这些关系是塑造集体认同和斗争动力的根本基础。文章提出了一个融合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新分析框架,为未来学者指明了关注抵抗的社会嵌入性、以及构建更广泛劳工-社区联盟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价值。

原文链接:

题目:SoftBank: empire-building, capital formation & power in Asian digital capitalism

作者:Jack Linchuan Qiu,南洋理工大学教授;Chris King-Chi Chan,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商学院讲师。

简介:本文以软银集团(SoftBank)为案例,研究其如何在亚洲数字资本主义中构建权力帝国。研究采用政治经济学分析与过程追踪法,剖析其愿景基金的资金来源与投资策略。核心论点是:软银并非普通投资者,而是通过巨额资本系统性整合数字平台,形成私人主导的“平台性金融资本”力量,扭曲市场竞争、塑造技术路线,削弱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力,成为亚洲数字经济的核心守门人。文章揭示了金融资本与数字平台融合的新垄断形态,为亚洲国家应对此类资本权力、制定新监管框架提供了关键警示。

原文链接:

题目:Power resources and the last-mile problem in logistics: reflections on a Swiss labour struggle

作者:Nicolas Pons-Vignon,瑞士南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瑞士日内瓦外卖骑手的成功劳工案例,研究零工经济中工人如何克服“最后一英里”物流的组织难题。采用案例研究与深度访谈法,并运用权力资源理论框架,论文核心论点是:工人的力量并非固有,而是来自结构性权力(在关键时段罢工)、联合性权力(与传统工会结盟)和制度性权力(利用有利法律环境)的战略性组合。其意义在于驳斥了平台劳动无法组织的技术决定论,为全球零工劳动者提供了通过策略与团结争取权益的实践蓝图,并强调了支持集体谈判的制度环境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

题目:Theorising the ‘migration fix’: workerisation and exclusion in the European border regime

作者:Davide Schmid,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国际关系学讲师;Gemma Bird,利物浦大学政治学讲师。

简介:本文旨在理论化欧洲边境制度的矛盾性。通过批判性政治经济学分析,作者提出 “移民修复” 这一核心理论框架。其核心论点是:欧洲移民政策的选择性接纳(“工人化”)与系统性排斥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双重机制。前者为资本提供廉价、脆弱的劳动力,后者则通过制造“非法性”维持其脆弱性,共同构成资本主义应对积累危机的临时解决方案。文章深刻揭示了移民管理的经济剥削本质,突破了传统移民研究的局限,并为移民权利运动挑战资本逻辑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武器。

原文链接:

题目:Climate-related risks to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the depoliticisation and repoliticisation of the Bank of England in th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作者:James Jackson,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Daniel Bailey,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讲师;Matthew Paterson,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简介:本文以英国央行为案例,研究气候变化如何挑战其传统独立性。通过质性案例分析与话语研究,论文揭示其核心悖论:央行试图用技术化语言(如“金融风险”)将气候行动“去政治化”,但其政策(如支持绿色产业)本身具有巨大分配效应,反而招致政治审查,导致其被“再政治化”。研究意义在于突破了将央行独立性视为静态的传统观点,揭示了气候治理与独立性的内在张力,并为重新思考央行在民主中的角色与问责机制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原文链接:

题目:Rethinking capacities of regulatory market-assurance intermediaries: the case of seafood sustainability audits

作者:Graeme Auld,卡尔顿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Stefan Renckens,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简介:本文以海鲜可持续认证为案例,批判性审视审计公司的实际能力。通过文件分析与访谈,论文揭示其核心悖论:这些机构虽被赋予巨大市场权力,但其独立性与有效性被其市场依赖性严重腐蚀——收入源于客户(渔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激励其规避负面审计结果。其论点指出,该体系常沦为“象征性治理”,制造可持续假象却掩盖真实问题。文章挑战了对私人认证的过度依赖,为强化公共监管与改革中介机构模式提供了关键论据。

原文链接:

题目:Is politics Bad for banking? how political ownership shaped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Italian banks

作者:Fabio Bulfone,莱顿大学助理教授;Manuela Moschella,博洛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简介:本文以意大利银行业百年历史为案例,批判性审视“政治所有权”的双重角色。研究采用历史制度主义与比较分析方法,核心论点是:政治对银行的影响并非固有之恶,而是具有历史偶然性——在工业化初期曾发挥“政治支持”的积极作用(通过定向信贷促进发展),但后期沦为党派分赃工具后则导致“政治扭曲”(腐败与低效)。其意义在于突破了主流经济学对政治干预的简单否定,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为当今设计兼顾公共利益与效率的银行治理模式提供了关键历史镜鉴。

原文链接:

译者:刘睿琦,国政学人编译员,研究生毕业于都柏林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审校 | 赖永祯

排版 | 陈思妍

本文源于《新经济政治学》,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