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排名洗牌:安财大第9,安徽建筑大学第12,滁州学院第24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1:56 1

摘要:安徽省最新发布的高校排名榜单出来了,这份2025年的ABC中国大学排名,把省内的所有31个本科院校全部都覆盖了,表面上只看数字升降,可要是细读一下就会发现,背后的意味还真不少。江淮大地上的大学格局,正悄悄又深刻的发生着变化。

安徽省最新发布的高校排名榜单出来了,这份2025年的ABC中国大学排名,把省内的所有31个本科院校全部都覆盖了,表面上只看数字升降,可要是细读一下就会发现,背后的意味还真不少。江淮大地上的大学格局,正悄悄又深刻的发生着变化。

榜单头部依旧很稳定。这所位于安徽并且在全国的都占据领先地位的学校像是定海神针,在最前面稳坐钓鱼台,这个情况也基本没什么争议。接着是安徽大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这三所学校一直领跑,组成安徽高校教育的“第一梯队”。排在第四的安徽师范大学就坐得很稳当,它是本省师范教育的榜样,根基很深。前10名里面的老面孔也不少,比如安医大,安农大,都是各自领域里能打的高校。

平静的水面下,总会有暗流在涌动。一些微妙的改变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次排名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安徽财经大学的变化。安徽省财经类院校以前稳坐八名左右,这次下降到了第九。小小的位次变动背后可是很复杂的。它像一个信号,告诉我们安徽的高等教育正从过去拼规模、扩招生的阶段,慢慢转向一个注重内涵和质量的新时期。每所大学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大学都面临新的考验,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要找寻到自己的位置,让所培养的人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看下安徽财经大学遇到的难题。在全国190名,省第九,退了两个位次。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在财经方面重点建设的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对于传统的强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直都很努力,在建立像“金融大数据实验室”和“皖北经济研究所”这样的平台方面搞的是风生水起。为什么排名还降低呢?与大的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近几年来,财经热在全国各地开始逐渐降温。以前金融、会计等都是争得头破血流才能进来的“铁饭碗”,而今已今非昔比。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的新的东西发展地太快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企业需要的是会算账、懂管理的会计师和经理,现在更需要的是会做数据分析,能用算法的人才。这种改变对于传统商学院教育影响比较大。

最大的冲击表现在招生上。根据招生数据可知,安财的金融类专业在安徽省内的录取最低位次比往年下降了3000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所以说以前全省考试考得非常优秀的那一部分学生,现在可能会舍弃安财的王牌专业。生源质量的波动对于大学的发展而言就是很危险的信号。这说明学校的特点跟外部产业升级脱节了。安徽财经大学的传统实力仍然在,如何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趋势把它的传统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是安徽财经大学面临的课题。

说完安财,我们再来瞧瞧另外一所专业型学院—安徽建筑大学。这次排位里面它在省上排第12,在全国是第268。这所大学在建筑方面是绝对行家,拥有“智能建造”省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一流专业,还获得过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两国家科技进步奖,实力很强。这样的一所不错的学校,也有自己的问题。

烦恼是因为这个建筑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房地产、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所以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也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选择,毕业生不用担心找不着工作。现在行业的逻辑不同了。大建设周期结束,市场有点饱和;“智能建造”这一概念提出,盖房子不再只是简单的搬运和砌墙,而是用机器人、BIM、预制件,越来越高科技。

这种双重压力使得安徽建筑大学经历了一番转型之痛。王牌专业比如土木工程的毕业生就业率,比2020年的就业率下滑了差不多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四年前满怀期望考上来的学弟学妹们在毕业后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会比学长学姐们更难。

市场的表现会比数值来得直接。2024年高考招生时,出现了“工科倒挂”现象,安徽建筑大学很特殊。换而言之就是学校那些传统的、名望很足的建筑类专业,第一年被新开设的智能建造专业录取线超过了。说明了什么?告诉高三的学生及其家长:用自身的决定进行了投票。他们清醒的意识到了,行业的未来在于“智能”而不是“传统”。这个信号也促使着安徽建筑大学加快脚步,把土木、建筑这些传统老专业和计算机、自动化等新工科相结合,来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革命。

存在面临挑战的,也会有抓住机遇的。在皖东的地方院校滁州学院这次排在全省第24位,全国第396位。单论排名,它不算领先,但发展路径给很多的地方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滁州学院地理位置特别好,正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域,距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南京比较近,自然可以沾一点光。学校很聪明,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走的是“地理信息+师范教育”双轮驱动的道路。它靠得上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比较近,并且和高新产业紧密合作。它搞了个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学院,年产值就3.2亿,把教室直接搬进了工厂,学生们学的都是工厂要使用的技术。它的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的生很抢手,在华为搞数字孪生城市高级项目组的人里,滁州学院的毕业生占了15%的比例,这比例还是相当惊人的。

也没有丢掉师范学校的本职工作,继续为本地培养基础教育老师,服务本地需要。这种一条腿伸向高科技前沿,一条腿扎根地方服务的策略让它在众多的地方高校中卓尔不群。

滁州学院也有自己的缺点。刚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底子还不厚。在申请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上有点吃力,近3年只获得过11项。学校中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也占的比例不多,只有28%左右。这些问题,制约着它更快的上破。但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并且能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这几所大学各自的困境,也可以拼凑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安徽的高等教育生态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这场重塑的主要内容已不再是什么校园更大、什么学生多,而是谁更能把握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谁更能把自己学科的优势转化成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新的生态当中,领头力量依旧是顶级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它像一个巨大的创新引擎,带领着全省的科技创新矩阵,瞄准的方向就是世界科技前沿。合肥工业大学就似一个产业技术的“盟主”,合肥工业大学发起组成各种产业技术联盟,并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安徽大学正在努力地搭建学科交叉平台,鼓励不同专业的学者和学生们坐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由于这些顶尖高校的作用,整个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基调也确定了。而像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这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挑战其实代表了整个行业在教育领域所出现的转型。对于他们探索和改革的意义,不仅仅是他们学校的命运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发展以后所需要的人才。而像滁州学院这样地方院校突围之途表明,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只要找准自身定位,紧扣地方发展的脉搏,同样可以办学有特色、上水平。

这份排名就像一份体检报告,从这张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安徽省整个的高等教育是健康的,并且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强的基础,还存在着充满活力、不断壮大的中坚力量。但报告又指出,这几个要注意的“亚健康”信息。将要面临的竞争会是一场以适应性、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三者共同较量的比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保持特色发展和综合实力之间的平衡?大学象牙塔要同外面日新月异的真实世界同步,不仅要问安徽自己,更要问其他地方高校。这也是高等教育界必须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来源:爆笑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