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参加个CEO闭门讨论会,有个高管说的话让我印象特深。大家都在聊怎么抓新内容平台做品牌,他突然插一句:“我觉得没有做品牌这回事,我们做企业本身就是在做品牌。”
前阵子参加个CEO闭门讨论会,有个高管说的话让我印象特深。大家都在聊怎么抓新内容平台做品牌,他突然插一句:“我觉得没有做品牌这回事,我们做企业本身就是在做品牌。”
说实话,当时我就想,这不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嘛,好多人聊“做品牌”都这样,鸡同鸭讲,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
现在特多人觉得“做品牌”就是“好好做企业”,把品牌这个词给泛化了。意思就是只要企业做得好,品牌自然就好。按这个逻辑,品牌部门、品牌专业这些东西,要么没价值,要么就是“敲锣打鼓”的闲差。
我亲耳听过一家上市公司最大的事业部总经理说:“做什么品牌,我们业务部门做好了就有品牌,要什么品牌部门?”本来想反驳他,后来发现好多老板都这想法。
其实这就跟盖房子似的,你把房子盖得再结实,不梳理家风、不告诉别人这房子的特点,谁知道你家跟别人家不一样啊?业务好只是基础,品牌得有自己的核心信息,不然用户记不住你,更别说认你了。
还有种常见的错法,把“做品牌”等同于具体的营销行为,比如做PR、搞产品推广、写文案设计海报。这就像你说“做人力资源”,别人以为就是“招人”;你说“做行政”,别人以为就是“前台接待”,完全窄化了品牌的意义。
这么想的后果特明显,CEO会觉得这事儿太小,“你们品牌部门自己做做就行了,不用麻烦我”。之前有个初创公司老板就这么干,让市场部随便做品牌,自己不管。
结果呢?半年换了三个slogan,一会儿说“性价比高”,一会儿说“服务好”,用户根本搞不清他们到底是干啥的。老实讲,这么做品牌,还不如不做,纯属浪费时间和钱。
那到底啥才是真的“做品牌”?其实不是做企业,也不是做单一营销动作。
准确说,“做品牌”就是企业关键信息的梳理和表达。先把自己的核心信息萃取总结好,再通过营销传递出去,是个“梳理-生产-传递”的完整过程。搞不清这点,企业要么轻视品牌,要么盯着小事考核,根本拿不到品牌该有的成果。
要是认可“做品牌”是梳理和表达信息,那接下来就得抓四大核心议题。第一个就是“我是谁”,也就是品牌得认清自己、说清自己。
咱们常听的品牌定位、战略、特色、VI、口号这些概念,其实都是帮你回答“我是谁”的。本来想觉得这些概念挺玄乎,后来发现不用怕,你就把每个概念当成一个记者,它问你啥,你就答啥,从不同角度把自己说清楚就行。
有些企业找我们做品牌物料,说“我是谁”早想好了。结果我们一细问品牌中心轴十要素,比如“你的核心差异化优势是啥”“目标用户到底要啥”,能答上来的不到三分之一。很显然,这就是没真说清楚“我是谁”。说实话,这就跟考试前没复习,光想着抄答案一样,物料做出来也跟品牌不搭,白费功夫。
只有真把“我是谁”说透了,后面的事才能做好。像元气森林,一开始就想清自己是“无糖气泡水领导者”,后面产品设计、包装、广告都围绕这个点,用户一看到就知道“哦,这是做无糖气泡水的”,慢慢就记住了。那些没耐心在“我是谁”上花时间的企业,怕是很难做出让用户记住的品牌。
说清自己是谁还不够,你得知道对面的用户是谁,也就是第二个议题“你是谁”。这一步是研究透顾客,再根据研究定内容策略,不然营销动作都是瞎忙活。
这里面要做的事不少,市场调研、顾客画像、痛点挖掘这些都得有。比如完美日记,早期就摸透了Z世代美妆用户,知道他们看重“性价比+个性化推荐”。于是就搞KOL试用分享,再做私域社群一对一推荐,没多长时间私域用户就超500万,复购也上去了。
要是没搞懂“你是谁”,就乱投渠道、乱做内容,那钱就跟打水漂似的。比如有个做中老年服饰的品牌,非要去抖音跟年轻人玩潮流,结果流量是有了,没人买。搞不清用户是谁,再花心思做内容也白搭,就像给老人送潮牌,不是东西不好,是送错人了。
中小企业不用怕做“你是谁”的研究,不用花大价钱。
随单放个问卷,分析分析竞品的用户评论,也能大概勾勒出用户画像。比如有个小众香薰品牌,看竞品差评里好多说“香味太浓”“留香短”,就定了“淡香+长效留香”的方向,正好戳中用户痛点,慢慢就做起来了。
光说清“我是谁”“你是谁”还不够,得看成果,这就是第三个议题“我们的成果”。好多人觉得成果就是“卖货”,其实不是,品牌成果有四个:购买、复购、连接、分享。
瑞幸咖啡的生椰拿铁就是个好例子。推出后不光做优惠促购买,还搞会员周三买一送一拉复购,发起小红书话题让用户晒杯获积分促连接,邀请好友下单给优惠券促分享。这么一套下来,单月销量就破了1000万杯,还成了长期爆品。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只看销量。你想啊,用户买一次就走,跟用户买了还帮你宣传,哪个更值?毫无疑问,后者才是品牌该要的成果。要是“我是谁”“你是谁”都想清了,再围绕这四个成果设计动作,品牌就能做到真正的“品效合一”。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