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晒图:自己月薪五千,房租两千,每月给老妈转八百,被亲戚群嘲“连自己都养不活还逞强”;转头看到隔壁栋富二代,公司亏了两百万,爸妈随手给填坑,朋友圈一水点赞“懂事,知道陪在父母身边”。
“回家住就是啃老?
那得看爸妈有没有六套房。
”
一句话,把评论区炸成两派,互相甩了上万条脏话。
有人晒图:自己月薪五千,房租两千,每月给老妈转八百,被亲戚群嘲“连自己都养不活还逞强”;转头看到隔壁栋富二代,公司亏了两百万,爸妈随手给填坑,朋友圈一水点赞“懂事,知道陪在父母身边”。
同样伸手,有人叫孝顺,有人叫废物,差别只在银行卡余额。
智联招聘去年偷偷塞给媒体一份报告,数字更扎心:普通家庭孩子第一份工作平均5162元,有资源的同龄人直接跳到8275元,还没上班就领先三年工资。
更离谱的是,体制内某些单位“子弟率”34%,笔试名单一公布,姓氏都能连上族谱。
别急着骂“不公平”,公平这词儿在一线城市房租面前连押一付三都不够。
真正让人喘不过气的,是隐形起跑线。
寒门学霸拿到985通知书,爸妈连夜凑路费;富二代拿到同款通知书,家里已经给他报好纽约暑校,推荐信直接找的是校友董事。
一个拼命攒试错成本,一个出生自带无限复活币,游戏版本根本不同。
有人劝“那就别回小县城,留在大城市闯啊”。
现实是,留下也得先付门票。
北京合租房一间次卧,月租三千六,押一付三再加中介费,一万五瞬间蒸发;试用期工资还没发,信用卡已先透支。
咬牙坚持一年,公司裁员名单上第一个就是没背景的新人。
回村那天,邻居笑:“读书读傻了,还不是回来啃老。
”
可没人看见,他爸妈偷偷把养老钱塞进他行李箱,红着眼说“别学别人跳楼”。
更荒诞的是社会评价的双标。
富二代接手家里厂,亏到血本无归,外人说“年轻人交学费正常”;穷孩子第一次创业失败,背债二十万,标签直接贴上“眼高手低”。
同一场疫情,有人在家办公工资照发,有人被“优化”后连泡面都要算克数。
B站那条千万播放的纪录片,《我花了十年才坐到你出生时的位置》,弹幕里一句话刷屏:
“人家出生就在罗马,我赶路赶了十年,结果发现罗马搬家了。
”
别把锅全甩给“不够努力”。
中国社科院刚出的代际流动报告,数据冷冰冰:父母收入前10%的孩子,未来高收入概率是底层娃的8.3倍。
十年前还能靠高考逆天改命,如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度又涨了47%,寒门进985的比例只剩12.6%。
再努力,也填不满别人几代人攒下的护城河。
当然,也有好消息,只是声音小。
教育部悄悄试点“寒门就业护航计划”,37所高校直接对接国企岗位,简历不再石沉大海;
几个新一线城市把“毕业生住房保障”做成积分制,只要在当地交社保,房租立减30%;
《反就业歧视法》草案第一次把“家庭背景歧视”写进去,虽然还没生效,至少有人开始记录伤口。
可政策跑得再快,也追不上舆论的唾沫。
“躺平”这个词,最初是自嘲,后来变成骂人,现在成了自我保护——
不买房、不结婚、不创业,每月三千够吃够住,不给别人嘲笑的机会。
你说他怂,他笑笑:
“我这是防止爸妈老了还得替我还债。
”
阶层固化不是新鲜话题,新鲜的是年轻人不再喝鸡汤。
抖音#我的真实起点#话题,18亿次播放,满屏都是“原来我家这么穷”的震撼:
有人第一次坐飞机,有人第一次吃海底捞,有人22岁才拥有自己的房间;
也有人晒出婴儿时期的护照,配文“感谢爸妈让我出生就免签40国”。
对比赤裸裸,却没人再说“你穷是因为懒”。
看累了,给个最土的建议:
如果你也卡在“回家丢人,留下窒息”的缝隙,先别急着选边站。
算一笔最简单的账——
把大城市多出来的工资,减掉房租、通勤、外卖溢价,再看还剩多少;
把老家少掉的工资,减掉陪爸妈去医院的路费、自己抑郁看心理科的开销,再比一次。
哪边数字好看选哪边,别管亲戚嘴碎,他们又不替你交房租。
最后,记住两件事:
第一,孝顺不是转账金额,是夜里有人给爸妈倒一杯热水;
第二,成功不是别人嘴里的故事,是你明天醒来还有动力开机。
罗马爱搬哪搬哪,咱先保住自己别塌方。
来源:高贵星空O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