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让我震惊不已。”张明华教授回忆道:“当我把汉代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的数据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57%对比时,意识到我们对古人寿命的想象需要彻底更新。”
历史学者张明华站在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前,这些两千年前的档案将改写我们对祖先寿命的认知。
“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让我震惊不已。”张明华教授回忆道:“当我把汉代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的数据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57%对比时,意识到我们对古人寿命的想象需要彻底更新。”
这位研究古代人口史已二十余年的学者,最初也相信“古人平均寿命仅三十岁”的流行观点。然而,考古发现一次次推翻他的认知。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从竹简到墓志: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古人真实寿命,中医功不可没》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唐诗被严重误读了。许多人以为它证明古代难见七十老人,却不知它描绘的是战乱时期的异常状况。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和平年代,古代中国人的寿命远超想象。
林万孝的研究称古人寿命极短:商朝不超过18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这一数据长期主导公众认知。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平均寿命计算包含了极高的婴幼儿夭折率。在汉代,婴幼儿死亡率可能高达30-50%,这大幅拉低了平均数值。
尹湾汉墓简牍
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考古发现“尹湾汉墓群”,出土了不少简牍,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集簿》。
《集簿》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一旦排除非正常死亡因素,真相便浮出水面。按上述尹湾汉简记载,西汉末年的东海郡,地区人口140余万,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
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3.26%,90岁以上占0.84%。对比现代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80岁以上占比仅1.57%,90岁以上仅0.15%。汉代某个时期的高寿老人比例竟然比现代还高。
唐代人的实际寿命也令人惊叹。李燕捷《唐人年寿分析》统计2944个有生卒记载的唐人,平均死亡年龄达57.55岁。宋代更为惊人,《宋词鉴赏辞典》中137位生卒齐全的词人平均寿命64岁,其中多数活过70岁。
宋代墓志铭研究显示,51-60岁去世者占20.81%,61-70岁占24.44%,71-80岁占19.80%。男性平均死亡年龄60.69岁,女性62.31岁,宋代士大夫阶层平均寿命约65岁。
对比同期欧洲,中国古人的寿命优势更为明显。奇波拉《欧洲经济史》记载,1276-1300年英国1岁以上人群,能活到60岁的仅19.4%,活到80岁的仅0.8%。这与尹湾汉简记载的汉代数据形成鲜明对比。
古罗马时期,有三分之二的婴儿能度过幼儿期,但仅一半可能活到20岁。墓志铭研究显示,欧洲古代居民寿命极短:男性约22.07岁,女性约19.72岁,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活到老年。
这种差距在贵族阶层对比中更为清晰。中世纪美第奇家族记载,意大利平民大多活不到30岁,但贵族可活到60多岁。而同时期中国宋代“士”阶层大部分人死亡在56岁以后,活到60岁的概率很高。
明代有墓志记载的人群平均死亡年龄约60岁,清代达到71.3岁。著名学者袁祖亮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统计:西汉60.5岁,三国57.3岁,唐代65.6岁,宋代64岁,元代64.9岁,明代70.4岁,清代71.3岁。
为何中国古人寿命明显更长?关键在于中医体系的有效防护。古代中国建立了先进的公共卫生系统,宋代法律甚至规定公共场所乱倒垃圾要挨六十大板。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人早已意识到瘟疫的规律,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从汉代的“庵庐”(类似现代方舱医院)到定期的除草除虫、清洁水源,中国古代的防疫体系明显优于西方。
《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这种隔离救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
相比之下,中世纪欧洲的卫生条件极差。1666年伦敦瘟疫期间,塞缪尔·佩皮斯在日志中描述:“伦敦城内从上方窗户落下的飘忽不定的粪便,市民的夜壶都是直接从窗户上往外倒。”乔纳森·斯威夫特则描绘伦敦街道“肉摊、粪堆、内脏和血液中产生的废弃物,溺死的幼犬、腥臭的西鲱,都浸湿在泥泏中”。
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也是关键优势。千人千方的治疗原则,针对同样疾病的不同病因采取个性化方案,比西方传统医学的“一刀切”更为科学。
唐宋时期已形成完善的官员退休制度,“大夫七十而致仕”。70岁退休的规定本身说明,当时活到70岁并不罕见。
寿命波动与社会稳定程度紧密相关。历史上,大动荡时期人口寿命明显下降,和平年代则显著提升。
三国时期,平均寿命从汉代的60岁以上降至57.3岁;西晋更因社会动荡降至52岁。唐代安史之乱、蒙古西征、太平天国等大规模战争,都导致人口寿命大幅下滑。
战争是“无情的生命收割机”。汉末三国混战,人口从5007万骤减至50万;明末混战和满清入关,人口从1亿降至1400万;太平天国运动,人口从4.3亿减至2.3亿。这些时期平均寿命确实不足30岁,但这是战乱而非医疗水平的真实反映。
相反,和平与农业发展为长寿奠定基础。明清时期寿命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入,解决了温饱问题。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世界三分之一,耕地面积比明初增加近3亿亩。
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认可。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达10个。
在美国,50个州中有46个及华盛顿特区通过了针灸立法,全美有执照的针灸师约4万人。澳大利亚于2012年将中医纳入医疗体系,全国约5000名正规注册中医师。俄罗斯也创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泽堡中医中心”。
纳米比亚人阿玛利娅的案例生动说明中医的价值。她膝盖受伤久治不愈,经中国医疗队针灸治疗,每周三次,困扰多年的膝盖肿胀彻底消失。中国医疗队在纳米比亚行医近20年,在这个200多万人口的国家赢得很高声望。
在科摩罗,中国抗疟团队使用“中国神药”青蒿素,帮助这个非洲岛国取得抗击疟疾的胜利。加纳的中国医生采用中医疗法救治疟疾、腰腿疼痛等常见病,赢得广泛赞誉。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世卫组织认可并珍视传统医学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展望未来,中医药不仅将在治病方面发挥作用,还会在保证人类健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寿命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在和平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并不短命,反而在许多阶段比现代人更长寿。考古发现的竹简与墓志铭,沉默却有力地见证着中医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今天,中医药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人类健康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尊重自然、系统调理的中医智慧,正在为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尹湾汉墓简牍与汉代人口寿命研究《尹湾汉墓简牍研究》
中国古代人口寿命统计《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袁祖亮
唐宋时期寿命数据《唐人年寿分析》,李燕捷
宋代寿命研究《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郑丽萍
欧洲中世纪寿命数据《欧洲经济史》,奇波拉
中医在国际传播与认可《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古代婴幼儿死亡率研究《先秦人口研究》
明清寿命数据《中国人口史(第四卷)》,葛剑雄、曹树基
古代公共卫生研究《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的研究》,董维
黑死病与欧洲社会变迁《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研究,旨在客观呈现古人寿命状况及中医历史作用。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不代表任何医疗建议。历史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偏差,敬请理性看待。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