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也没想到,忙活两年曲协主席,竟给郭德纲做了嫁衣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20:38 1

摘要:“我想死你们啦!”这句招牌问候,曾经是几代人的春晚记忆。如今67岁的冯巩,却在自己最熟悉的舞台上遭遇了最陌生的冷遇。两年前,他意气风发地接过曲协主席的担子;两年后,他带队南下的商演,票房惨淡到让人不忍直视。反倒是那个始终游走在主流边缘的郭德纲,在非洲巡演场场爆

“我想死你们啦!”这句招牌问候,曾经是几代人的春晚记忆。如今67岁的冯巩,却在自己最熟悉的舞台上遭遇了最陌生的冷遇。两年前,他意气风发地接过曲协主席的担子;两年后,他带队南下的商演,票房惨淡到让人不忍直视。反倒是那个始终游走在主流边缘的郭德纲,在非洲巡演场场爆满。这戏剧性的一幕,怕是冯巩自己都没料到。

天津老城区破旧的筒子楼里,少年冯巩一家六口挤在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外人总以为他是冯玉祥的后人,该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可现实是,他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最奢侈的娱乐就是守着邻居家的黑白电视,看马季说相声。

命运的转折来得突然。学校文艺汇演上,他临时编的几句顺口溜,把全场逗得前仰后合。就凭着这股机灵劲,他被推荐进了文艺团,后来更是有幸拜入马季门下。还记得第一次见师父时,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可一段《友谊颂》说下来,马季当场拍板:“这孩子,是块说相声的料!”

本以为前程似锦,谁知“出身问题”又成了拦路虎。本该进入广播艺术团的他,卡在了政审这一关。最后还是侯耀文仗义执言:“我担保这小子!”这才让他端上了这碗饭。

八十年代末的春晚后台,冯巩和牛群这对黄金搭档正在对词。“你这句‘领导冒号’得再夸张点。”牛群比划着。果然,当晚这句台词就成了全国观众的口头禅。那些年,他俩火到什么程度?有回冯巩去动物园,游客居然扔下正在喂食的老虎,全都围过来找他签名。

可好景不长,刘伟出国、牛群从政,搭档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些日子,他常常一个人在排练室待到深夜,自己改本子、琢磨新段子。有次为了救场,他一个人演了段“双簧”,台下观众愣是没看出来。从此,他成了圈里有名的“万能胶”,哪儿需要就往哪儿补。

今年国庆档,冯巩亲自带队南下深圳。演出前,他在后台仔细检查每个环节,从灯光到音响,事无巨细。“这都是咱们曲协的招牌,可不能砸了。”他对徒弟们嘱咐道。

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大麦网上“想看人数”只有62人,连郭德纲的零头都不到。更讽刺的是,同样的票价,德云社在坦桑尼亚的演出却一票难求。有观众看完冯巩的演出后吐槽:“段子都是上世纪的味道,还不让录像,这钱花得冤呐!”

而另一头,郭德纲正带着徒弟在非洲说《扒马褂》,现场笑声不断。新华社都专门发文报道,称这是“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两相比较,实在让人唏嘘。

冯巩这两年在曲协主席任上,确实没少操心。扶持新人、组织巡演、整理传统段子,样样亲力亲为。可偏偏市场不买账,观众不认可。反倒是一直被主流圈子排斥的郭德纲,靠着市场化的运作,把相声说到了海外。

有人说冯巩太“正”,正得失去了烟火气;有人说郭德纲太“俗”,俗得恰到好处。要我说啊,这事儿得这么看:冯巩在努力守护着相声这门艺术的尊严,而郭德纲在用心讨好每一个买票的观众。两种选择,两种结局。

记得有次采访,冯巩说过:“相声是门手艺,不能丢了自己的魂。”可现在的问题是,要是连听相声的人都没了,这魂又该安放在何处?

看着冯巩在深圳演出时,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再看看郭德纲海外演出的座无虚席,不禁让人感叹:这世道,还真是变了。冯巩辛苦两年,倒真像是给郭德纲铺了路、做了嫁衣。只是不知道这位老艺术家心里,该是个什么滋味。

说到底啊,观众用手里的票说话,这才是最真实的市场选择。冯巩的困境,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给所有传统艺术出的同一道考题。

来源:没睡醒的麦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