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吃都有害?研究:每天多吃一个蛋,或增加癌症死亡风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0:2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鸡蛋不是公认的营养宝库吗?怎么吃多了还可能致癌?”当这则研究被媒体大肆报道时,很多人都懵了。鸡蛋这种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怎么就突然从“健康食物”变成了“潜在杀手”?

别急着把鸡蛋从购物车里删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项研究到底说了什么,鸡蛋吃多少才算安全,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我们忽视的健康风险。

2021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公布了一项涉及27000多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多吃一个鸡蛋,与癌症相关死亡风险上升7%有关

这个结果一出,立即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与争议。

研究团队指出,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胆碱。胆碱虽然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叫TMAO(三甲胺-N-氧化物)的代谢产物。已有研究证明,TMAO不仅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但这是否意味着鸡蛋不能吃了?当然不是。

要明确一点,没有任何一种单一食物直接导致癌症。癌症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无节制地吃鸡蛋。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成人每天摄入鸡蛋1个为宜,多则不宜超过2个。

这是因为鸡蛋虽然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A、D、B族等营养素,但胆固醇含量也不低。一个普通鸡蛋的胆固醇大约含有200毫克,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不宜超过300毫克。

也就是说,一天吃两个鸡蛋就已经接近上限了。若再加上其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海鲜、奶油等,很容易超标。

长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还有研究指出它可能促进某些类型肿瘤的生长,尤其是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激素相关肿瘤。

鸡蛋之所以被研究“盯上”,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胆碱。胆碱对人体很重要,尤其是对大脑发育、肝脏功能有积极作用。但问题在于,胆碱摄入过多时,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会生成TMAO

2020年《自然》杂志上一篇研究指出:TMAO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尤其与结直肠癌相关性较强。

更重要的是,TMAO的生成与个体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有些人吃同样多的鸡蛋,可能生成的TMAO更多,患病风险也更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吃得多却没事,有些人却可能因此埋下隐患。

鸡蛋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聪明。以下4个建议,能帮你把鸡蛋的风险降到最低。

1. 每天吃1个鸡蛋即可,多不代表好
尤其是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或肿瘤高风险人群,更应控制在1个以内。

2. 以蒸煮代替煎炸
煎蛋、炒蛋容易摄入过多油脂,且高温烹饪下容易产生杂环胺等致癌物质。蒸水蛋、白煮蛋更安全

3. 不要空腹吃鸡蛋
空腹时胃酸浓度高,鸡蛋中的蛋白质不易被充分吸收,反而可能增加胃负担。建议搭配主食一起吃

4. 胆结石、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
这类人群对胆固醇和蛋白质代谢能力较差,摄入过多鸡蛋可能加重病情,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尽管鸡蛋营养丰富,但不是人人适合天天吃,尤其是以下几类人:

高血脂患者: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加重血脂异常。

肝功能严重受损者:鸡蛋代谢产物需经肝脏处理,肝病患者不宜多食。

肾功能不全患者: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医生通常会限制蛋白质摄入。

肠道菌群紊乱者:可能更容易将胆碱转化为TMAO,增加潜在风险。

鸡蛋是好东西,但和所有食物一样,“适量”才是关键。

面对“鸡蛋致癌”的研究,我们不应盲目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它提醒我们:再健康的食物,过量都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所以,每天一个蛋,恰到好处刚刚好。吃得科学,才能吃得安心。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holine and Cancer Risk: What the Research Says."

Tang WHW et al. "Gut microbiota-dependent trimethylamine N-oxide pathway contributes to both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ancer." Nature Research. 2020.

《胆碱摄入与TMAO风险关联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