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足疗店泡脚的时候,低头一看,一群小鱼正围着你的脚丫子猛嘬,它们一口一口啃着死皮,痒痒的还带点酥麻,怪舒服的。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小鱼天天吃人脚上的“老皮”,日子久了,它们会不会“吃坏肚子”?
在足疗店泡脚的时候,低头一看,一群小鱼正围着你的脚丫子猛嘬,它们一口一口啃着死皮,痒痒的还带点酥麻,怪舒服的。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小鱼天天吃人脚上的“老皮”,日子久了,它们会不会“吃坏肚子”?
等它们长大了,又会被送到哪儿去?是被炖了汤、晒成鱼干,还是放归大自然?
这些啃脚皮的温泉鱼其实是一类鱼的总称,大多数为星子鱼、淡红墨头鱼,也被人称为“医生鱼”、“温泉鱼”或“亲亲鱼”,原产于土耳其东部的温泉流域,个别足疗店也有拿其他种类的鱼顶替的。
它们天生没有牙齿,靠的是嘴唇上柔软的肉垫刮食水中的有机物,比如藻类和动物脱落的角质层。
正因为这个特性,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它们就被引入水疗行业,用于“鱼疗SPA”。人泡在池子里,脚上的死皮慢慢脱落,小鱼便游上来轻轻啃食,过程无痛无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这种疗法一度风靡全球,从韩国到日本,从欧洲到中国,不少养生馆、温泉中心都打出了“活体去角质”的招牌。可热闹背后,没人关心这些小鱼的“职业生涯”到底有多长,退休后被送去了哪。
这些鱼的寿命一般在5到8年之间,个头也不大,成年也就7到10厘米长。在足疗店里,它们的工作强度可不小,一个标准鱼疗池通常养着上百条鱼,每天要服务十几波客人,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长时间接触人体分泌物、消毒剂残留和池水中的化学物质,对它们的健康其实是个考验。更关键的是,这些鱼不能随便喂别的食物,一旦习惯了人工饲料,就会失去啃角质的本能。
所以正规场所只让它们吃客人的死皮,不吃额外饲料。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某天客人少了,它们就得饿着。有些地方为了维持运营,甚至会人为制造“死皮资源”,比如用动物皮肤碎片投喂,但这违背了鱼疗的自然逻辑,也容易引发卫生争议。
那这些鱼干不动了怎么办?是不是直接捞出来扔掉?还捞出来吃掉呢?放生是别想了,根据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条例》和相关养殖规范,商业用途的观赏性鱼类在退役后,不得随意放生或丢弃。
因为温泉鱼并非中国本土物种,若被放进河流湖泊,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挤占本地鱼种的生存空间。所以大多数正规足疗机构的合作养殖场都会对到期服役的鱼进行集中回收。
一部分年老体弱的会被实施安乐化处理,方式符合动物福利标准;另一部分状态尚可的,则会被转移到封闭式养殖池,作为种鱼继续繁殖后代。
有些大型连锁品牌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形成“养殖—上岗—退役—育种”的闭环管理,既保障供应稳定,也减少对外来物种扩散的风险。至于这些退休的温泉鱼被捞出来吃掉更是无稽之谈了,它们和食用鱼有很大区别,首先心里这关都过不去。
你可能会问,这些鱼天天吃脚皮,会不会把细菌、真菌吃进肚子里,再传给下一个人?这确实是监管重点。其实鱼疗用水必须每小时循环过滤并紫外线消毒,鱼池在每日营业前后都要彻底清洗。
而且按规定,患有脚气、真菌感染、皮肤破损的人是禁止接受鱼疗的。也就是说健康的死皮可以吃,但“病皮”绝对不行。一些高标准的场馆还会定期抽样检测鱼群肠道菌群和水质微生物指标,确保不会成为传染源。
虽然目前尚无确凿病例证明鱼疗导致疾病传播,但防范措施一点没含糊。
这群小鱼并不是什么“神奇生物”,它们只是被人类巧妙利用了一种自然习性。它有的小店图便宜,买来一批鱼用到死,最后随手一倒了事;而有责任心的企业则会为它们规划“一生”的去处。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和监管部门介入,越来越多城市已出台针对鱼疗行业的专项管理办法。
比如上海就在几年前将鱼疗纳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范围,要求经营单位提交鱼类来源、处理方案及环保承诺书。连一条小小医生鱼的命运,也开始受到制度的关照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