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吃一瓜,中药不用抓”——这句话把菜市场里两块钱一斤的西葫芦直接抬进了中药铺,就差给它发张医师资格证。
“九月吃一瓜,中药不用抓”——这句话把菜市场里两块钱一斤的西葫芦直接抬进了中药铺,就差给它发张医师资格证。
我盯着这行字看了十秒,脑子里闪过的是上周医院门口排队买秋梨膏的人龙。
同样主打润肺,秋梨膏三十八一瓶,西葫芦两块一把,价格差十九倍,功效标签却贴得一样整齐。
谁在给瓜写文案,一目了然:他要的是把廉价菜卖出养生溢价,让预算有限的人觉得捡了便宜,让中产觉得省了时间。
数据最诚实。
中国食物成分表写得很细:西葫芦水分95%,钾一百毫克出头,β-胡萝卜素不到胡萝卜的十分之一。
说它能“降火”,其实靠的是水分撑场子,和啃黄瓜、喝凉白开没有本质区别。
USDA 把热量钉死在18千卡,相当于两口米饭,减肥的人吃它主要是占胃,省出热量额度去喝奶茶。
真正值钱的营养素是叶黄素,可一百克含量只有九微克,想护住眼睛得一次吃十斤,胃先罢工。
作者把“低钠酱油”“出锅淋醋”写进升级版技巧,看似贴心,其实是在给读者递台阶:咸了可以怪酱油,味道不够就怪没淋醋,反正不是瓜本身没味。
这一招和直播带货里“不好吃是你煮法不对”是同门师兄弟,把产品摘干净,把责任推给用户。
更细的是储存建议——“切开必须两天吃完”。
西葫芦切面会在二十四小时里长出肉眼看不见的冷害斑点,口感发苦,可文章只字不提“苦”,只温柔说“风味下降”。
他怕说了苦,你就放弃购买,毕竟超市切半装一直卖不动。
我把文章转给小区菜摊老板,他嘿嘿一笑:进货价一斤八毛,卖两块,贴上“润肺”俩字,一天多卖三箱。
谁赚了谁亏了?
老年人把药钱省下来买瓜,年轻人把奶茶钱省下来买瓜,最后医院呼吸科的号还是满,只不过排队的人手里拎的不是梨膏,而是塑料袋装的西葫芦。
所以,下回你在菜市场看见“不用抓中药”的横幅,先摸一下钱包,再摸一下喉咙。
真干、真疼、真咳,两块钱的瓜救不了,三十八的梨膏也救不了,得去挂号。
两块钱的瓜真能顶替三十八的药?
来源:健康科普小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