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小长假,关于“去哪儿”的讨论都会刷屏。但和过去追求远方不同,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短途即远行”。周末露营、亲子采摘、郊野漫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却逐渐取代了高强度的长途旅行,成为都市人新的生活日常。
每逢小长假,关于“去哪儿”的讨论都会刷屏。但和过去追求远方不同,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短途即远行”。周末露营、亲子采摘、郊野漫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却逐渐取代了高强度的长途旅行,成为都市人新的生活日常。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下城市人群的微妙心理:在高压的工作节奏和有限的休闲时间之间,人们需要一种“可随时触达的放松方式”;同时,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也在重塑旅行的意义,让一次短途出行不仅是消遣,更是一种情绪表达与社交符号。
正因如此,周边游早已超越了“低配旅行”的标签,成为观察消费趋势和城市活力的窗口。本期「识途」,小蕾将和大家一起拆解周边游热潮背后的规律与逻辑,看看周边游如何重塑文旅市场。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周边游”?今年8天小长假,大家准备去哪儿玩呢?携程和途牛的数据显示,2024到2025年小长假期间,周边游和本地游已占六成以上,成了主流。
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看点?
小蕾团队在近一年的28万条有效周边游笔记里,总结出三个边界、四个圈层和主要流向的客观规律。
第一条边界:距离
77%的游客,把行程锁定在两小时车程、200公里以内。
在这个范围里,小蕾总结有四个圈层:
0-50公里,家门口的“即时放松圈”,玩法以日常休闲为主,轻休闲也是当下松弛感出片率的主流方式,露营、徒步、花海,说走就走。。
50-100公里,近郊邻市“特色体验圈”,成都都江堰的青城山徒步、广州增城的荔枝采摘、德阳的三星堆博物馆等等,这类玩法最容易形成“话题度”,鲜明的地域标签,“短距离+强特色”就是核心逻辑。
100-200公里,跨市的“沉浸体验圈”,北京游客会去丰宁草原奔跑、去崇礼滑雪,成都游客则奔向阿坝州的雪山和高原湖泊。在这一层,资源的“独特性”比距离更重要。而攻略玩家通过视频和笔记能传递“轻沉浸”的在场感,引发更强的共鸣。
进入>200公里交通圈后,游客更倾向 “为极致体验买单”。像甘孜牧场、雾漫东江这样的目的地,依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吸引人停留两三天。这里的传播逻辑,也不只是看风景,而是带回一段场景叙事,让吸引力历久弥新。
第二条边界:时间
61%的人选择当天往返或一晚,三天以上不足6%,于是“周五下班出发,周日傍晚返程”的“周末PLUS”模式,成了职场人和亲子家庭的共识。
第三条边界:交通
自驾占比高达73%,“随时停、自由逛”,自由灵活是周边游的核心需求。
三条边界,加上四个圈层,勾勒出周边游的基本样貌。对目的地来说,如何在两小时车程范围内塑造差异化的产品,将直接影响吸引力。
了解完各类出行需求后,就可以来看看从哪里出发?流向哪里?这一关键的空间导向性指标
可以看到广东、四川、浙江是省级出发地 TOP 3,成都、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是地级出发地 TOP 5。 高密度人口、快节奏生活,催生出旺盛的周边游需求。而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几乎与 “距离 + 资源 + 玩法” 深度绑定。而在目的地层面,四川、广东、浙江占据前列;县域层面,像成都都江堰、广州从化、湖州安吉,凭借“山水+特色玩法”成功出圈。
总结来看,小蕾有两个运营方向的建议:
一、目的地运营要在黄金交通圈内,塑造差异化、又能高频触达的度假场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二、城市策略要以交通圈为纽带,而不是行政边界,重新组织和联动文旅空间,让出行半径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周边游不是长途旅行的替代,而是“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平衡点”。如果给你两小时的自由时间,你更愿意去看山水,还是去体验一场在地生活?
我是小蕾,咱们下期见。
「识途」从「城市蕾好」的科普精髓中孕育而生,是对城市探索旅程的深化与延伸。作为原栏目衍生的子系列,我们将继续沿着城乡与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行,通过专访深入触达不同行业和领域,洞察智慧城市运营的每一环节,结合“人、地、财、产、政、文、技、数”城市发展的八大要素,探寻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
如果城市是书,漫步便是阅读的艺术。在「识途」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漫步,每一期节目都将通过专访中的一瞥,带你窥见那些各个行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的城市足迹,深入讨论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营的洞察与远见,和大家一同阅读,一同识途。
第107期:一口气了解八大城市更新核心任务的钱从哪儿来
第106期:定了!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第105期:地铁运营亏损?别着急涨价,先补客流欠账再说!
第104期:商业航天,距离你我到底有多远?
第103期:冠军松茸,从山林到餐桌靠的是什么?
来源:城市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