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百万网红“纤维粒”(本名邢万里)因发布侮辱、诽谤言论被行政拘留7日的消息引发热议,成都公安机关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其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这起事件为所有网络参与者敲响了言论边界的警钟。
近日,百万网红“纤维粒”(本名邢万里)因发布侮辱、诽谤言论被行政拘留7日的消息引发热议,成都公安机关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其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这起事件为所有网络参与者敲响了言论边界的警钟。
事件的核心脉络清晰可循。2025年5月,邢万里在网络平台持续发布数十条针对 fellow 网红夏思齐的侮辱性内容,不仅言辞恶劣,更宣称自身“无法律风险”,煽动网友参与攻击。这种带有明确恶意的言论传播,已远超正常舆论监督范畴,演变为对他人人格权的公然侵犯。
从立案到执行拘留的四个月间,警方的调查取证过程彰显了法律的严谨性。夏思齐于5月19日报案后,公安机关迅速立案,经细致核查确认违法事实后,最终依法对邢万里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执行期自9月23日起算。这一处理结果明确传递出: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任何“言论自由”都不能成为侮辱诽谤他人的挡箭牌。
值得深思的是,邢万里作为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本应更清楚言论责任的重量。此前其因模仿唱歌、个人生活分享积累了不少关注,却因一时意气突破法律红线,不仅个人形象崩塌,更让“不想混得跟纤维粒一样”成为网友调侃的网络用语。这一转折生动说明,流量加持下的话语权更需配上相应的责任意识。
“纤维粒”被拘事件不是孤例,而是网络治理常态化的缩影。当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网络发声,更需牢记《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明确规定,尊重他人权益,守住法律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空间既保持活力,又不
来源:瓜田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