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9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今年刚满35岁,做销售十多年,业务能力强,工作应酬多。他自认为身体一直不错,哪怕偶尔感冒发烧,也很快就能恢复。然而,近半年他开始频繁感到疲惫不堪,体重莫名下降,还总是反复口腔溃疡。
起初他没太在意,以为是压力大、上火。直到后来一次感冒拖了整整一个月都不好,才去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让他彻底崩溃——他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已发展为艾滋病早期。
医生表示,如果能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治疗,情况不会这么严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约120万艾滋病感染者。而仅2024年,新增报告感染者就超过100万例,且以20—39岁年轻人为主。
很多人觉得,艾滋病是“别人的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它正在悄悄接近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表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尤其是性传播,在近年的新发病例中占比超过九成。
他说:“很多感染者在确诊时,病毒已经在体内潜伏多年,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为艾滋病。”
虽然HIV感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进入艾滋病期后,身体会通过多种异常信号发出“求救”。以下6个症状最为典型,医生提醒,一旦出现,要尽早检查:
1. 体重持续下降
如果没有刻意节食和运动,却在三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就要高度警惕。这种消瘦不是“变瘦”,而是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恶病质消耗。
2. 反复口腔溃疡
不是普通“上火”,而是持续性、多发性口腔溃疡,甚至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白色斑块难以擦去)。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之一。
3. 长期低热、盗汗
HIV感染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尤其是夜间盗汗,睡一觉浑身湿透。医生表示,这是身体慢性炎症反应在作祟。
4. 反复感冒、肺部感染
免疫系统受损后,人体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明显下降,表现为一感冒就久拖不愈,甚至反复出现肺炎、肺结核。
5. 淋巴结肿大
腋下、颈部、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持续几周以上不消退,是HIV感染的典型特征之一。
6. 皮肤异常
卡波西肉瘤、带状疱疹、皮肤真菌感染等,在HIV感染者中更为常见。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瘙痒、色素沉着等表现。
陈医生强调:“这6种症状不一定就是艾滋病,但如果出现了几项,又存在高危行为史(如不安全性行为),就应尽快检测HIV抗体。”
很多人谈“艾”色变,其实是对这个病的误解。
医学上,艾滋病是一种慢性可控传染病,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早期抗病毒治疗(ART),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10年以上,甚至活到老年。
根据2023年《国家艾滋病诊疗指南》:
· 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ART治疗。
· 绝大多数患者在坚持用药后,病毒载量可以降至检测不到,传染性基本为零。
· 艾滋病不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传播,日常接触不会感染。
目前,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三甲医院均可提供免费HIV筛查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定义,以下人群属于HIV感染高风险人群:
· 有多个性伴侣或不安全性行为者;
· 男男性行为者;
· 接受无证采供血或共用注射器者;
· 配偶或性伴侣为HIV阳性者;
· 频繁接受输血、透析的患者;
· 母亲为HIV阳性的婴儿。
这些人群应定期进行HIV检测,至少每6个月一次。国家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保护隐私,无需身份证实名登记。
艾滋病难治,但非常容易预防。医生强调,只要牢记一个原则,就能有效避免绝大多数感染风险: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此外,避免共用针具、不参与非法采血卖血行为、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也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对于高风险人群,还可在暴露前后服用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或暴露后预防用药(PEP),进一步降低感染概率。
艾滋病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病,它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忽视防护的人身上。
它不藏在污名里,而藏在无知和侥幸中。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风险人群时,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症状,请勇敢面对,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测。一纸检测报告远比一纸诊断书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
[1] 《国家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手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版
[2] 《我国艾滋病疫情最新数据通报》.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12月发布
[3] 陈志海.《艾滋病临床表现与诊治进展》.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 2024年6月讲座纪要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