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水1955年出生于北京海淀。18岁那年,他去同学家玩,小伙伴指着一幅黄胄画的驴说,这个画家很有名气,你可别小看这幅画,它比一头真驴还值钱。于水心里不由惊叹:原来“画画还可以这么厉害”!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水1955年出生于北京海淀。18岁那年,他去同学家玩,小伙伴指着一幅黄胄画的驴说,这个画家很有名气,你可别小看这幅画,它比一头真驴还值钱。于水心里不由惊叹:原来“画画还可以这么厉害”!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初,于水画画基本靠自学,天资聪慧的他竟然无师自通,拿古代画家的画照着反复临摹,有了很好的美术功底。19岁那年,于水参军来到东海舰队,就跟着舰队美术创作组的画家学习。后来他成为一名专职创作员,为部队创作各种宣传画。
有一次,于水把一名飞行员拿着飞机模型向小朋友讲解的场面画了下来,给北京一家杂志社投稿,没想到不仅被采用,还作为封底印了出来。杂志社编辑觉得于水的绘画水平不俗,还特意带个脚本《朱德的故事》找到他,问他能不能画连环画?于水非常高兴,就接下了这个大活,并精心创作出了这本有名的连环画。
之后,于水转业到北京一家报社工作,负责给报纸画插画、设计版面。其间,他在工作之余创作了100多部连环画,有《八仙传说》《燕子李三》以及《雷神故事》等。其中《长恨歌》还在全国第六届美术展览中拿了铜奖,再版了很多次。尤其是1984年他画的《西游记》,被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他打造的调皮悟空,成为无数人至今难忘的童年记忆。
于水的作品获得过“中国连环画十佳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间奖”,并在联合国总部,意大利、法国和泰国等地举办过画展。年纪轻轻他就在国内连环画领域很有名气。
出人意料的是,年仅29岁的于水又迷上了画国画。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画种,从题材的选择到构图和人物造型都有很大区别。尽管同事和朋友对他的“半路出家”并不看好,但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和探索,于水还是进入了“新文人”画派,成功转向了国画创作。在他眼里,工作是谋生,画画才是所爱。
评论家称于水的画作兼具“文气、雅气、仙气”,人物造型符号化,通过场景叙事传递诗意的情怀。例如,他笔下的仕女形象,常置身于月光下的园林,透出冷色调的静谧与古意。因此,他的国画作品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2015年退休后,于水脱离单位,也没有了同事间的日常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渠道,他时常有种跟社会脱节的失落感。整天待在家里画画,他感到很孤独。
2023年1月,年轻的小助理建议于水玩社交媒体。在助理的帮助下,他在抖音上开设账号。他说:“了解年轻人的东西,也觉得不至于被时代抛下。”最初,于水只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用来娱乐的东西,刷着刷着,他喜欢的文化艺术内容被大数据推到了眼前,于水才发现,在这里艺术家也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
于是他拿出压在自家箱子里的《红楼梦》系列作品,配上音乐,开始发布在抖音上。那是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也是近几年里最重要的作品,计划中要画100幅,当时已经完成大半。于水发的《金陵十二钗》,让人耳目一新,成功吸引了第一批粉丝。评论区还有粉丝贴上自己珍藏的连环画,还有人带着连环画找他签名。
接着,他开始拍摄与画画有关的短视频,与更多的年轻人交流。于爷爷嗓音清晰委婉,语速适中,网友们不时夸赞他儒雅亲和,而且特别喜欢他一边画画演示,一边讲故事。在他的熏陶下,网友们增长了不少知识,于水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随着作品播放量的不断提高,昔日的孤寂和小抑郁消失了,他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更有趣的是,于爷爷在年轻助理的建议下,还开始了“爆改”创作。“爆改”指通过化妆、服饰、特效等手段,对人物外形进行颠覆性改变,常见于短视频平台的变装挑战。例如:从普通人瞬间变身动漫角色、古风美人、赛博朋克风格等。其核心特点是,反差感强,视觉冲击力大,符合短视频平台的“短平快”传播。于爷爷说,他的爆改主要针对的是二次元,还有一些动漫角色。这些都是卡通漫画式的,他用工笔画、中国画的方法,将其画成传统人物的样子。
在创作过程中,于爷爷不断学习和研究,力求准确捕捉每个动漫角色的性格特点。他的第一个爆改作品,是著名漫画《狐妖小红娘》里的涂山容容。尽管他过去创作过许多连环画,但依然挑战不小,因为动漫人物和传统人物画的技艺手法并不一样。
国画版 《狐妖小红娘》
故事的主人公涂山容容,是涂山二当家,号称千面妖容。漫画中的她披着长发,齐刘海,双耳处各有一缕头发用狐形发饰扎成辫子。第一版画好后,于爷爷不太满意,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网友们也这么认为,归结为人物姿态上偏于传统。于是他请教了热爱二次元的小助理,小助理给他讲了涂山容容的背景故事。于爷爷听后追起了动漫剧,以更好地理解角色背景。他觉得涂山容容美丽坚毅,内向强大,人物姿态应该是舒展从容的。
因此在绘制这个角色时,他特别注重展现其温顺善良、冷静机智的一面。于爷爷就用传统国画的手法,再结合动漫人物本身的特质,生动勾勒出了她最具标志性的眯眯眼。在画第二版时,他先画了三个姿态的线稿,然后向“漫粉”请教,增加服饰的飘逸感,改用连环画的技法画她的眼睛,使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灵动,眼睛更加传神。
看着这个颇有神韵的作品,粉丝惊叹“国画好牛”“感觉能进山海经的样子”。这个爆改作品很快就被推上热门,点赞量高达27.1万,观看量300多万。见有这么多人欣赏自己的作品,于爷爷非常开心,拍视频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后来他画画时就养成一个习惯,铺好纸张后,架设一部手机在旁边记录,然后剪辑视频发布在社交账号上。他习惯称粉丝为“小友”。爷爷用自己擅长的工笔画等中国画技法,“爆改”年轻人喜欢的动漫游戏人物,玩得不亦乐乎。
网友们从于爷爷发布的视频中看到,他通常将画作画在一个类似于“扇子”的圆形纸张上。其实这个纸不是扇子,是中国画中常用的一种金卡纸,它已经装裱好了。中间是个圆形,也叫扇形或者宫扇形。里面的材质是用泥金做的,看上去金光闪闪。爷爷感觉这样画二次元,人物在上面会显得比较炫酷。
在一期视频中,擅长画仕女的他,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四幅仕女画像展现其喜怒哀乐:喜,手捧鲜花身姿扭动轻盈;怒,动作相对僵硬;哀,心情不好身体弯曲;乐,身体动作会夸张一点。
谈到作画的具体过程,于爷爷说他首先会选择一个动漫人物,比如某游戏的一个角色,如果是穿古装的人物,就和他的画风相对比较贴近。选好人物后打个草稿构思一下,然后把草稿画到金卡纸上。先用铅笔,再用毛笔勾出来,再染色,最后题字,就完成了。这个流程基本上是画中国画的方法。但是要想完成一幅“爆改”作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需要两三天呢!
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网友,在和于爷爷聊天时说,他读过一部日本漫画《东方幻想选》,很多人评价都不错。其实它就是一个把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神话改编后的漫画作品。令他惊讶的是,人家能改编得如此出色。反观国内动画人,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少创造性,这让他很失望。看到于爷爷七十高龄还能和新生代的二次元群体们打在一起,他感觉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动漫文化,一定会有着新型方式的结合。网友的一番话,让老人既感动又颇受鼓舞。
于爷爷的作品很受年轻人喜爱,不少人在评论区“许愿”求画。“老师,可以画XXX吗?求求。”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贴上自己喜欢的二次元人物,还“摇”人来一起许愿。于爷爷便应大家的要求,不时创作一些爆改作品。
比如游戏《第五人格》中的宿伞之魂和古董商,还有小说《天官赐福》中的谢怜和花城等等。这些人物在于水的传统画风下,都渲染了一层古韵之美。这些爆改作品不仅点赞多,评论区里更是热闹非凡。
好玩的是,每次为了爆改某个角色,爷爷都要去亲自追几集动漫或者了解一下游戏,来更加精准把握人物特性。新潮的他,2024年还特意画了“黑神话悟空”。过去于爷爷在连环画《西游记》和《西游后记》中画的悟空,展现的都是顽皮诙谐的泼猴形象。而这次他画的“黑神话悟空”,却是酷酷的硬汉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于爷爷满足粉丝评论要求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由于这些爆改作品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中国风元素,让观众眼前一亮,颇受年轻人追捧。不少00后的网友很快发现了这个“宝藏爷爷”,纷纷在评论区催更。
还有人评论说,看到爷爷的这些爆改二次元作品,就像吃到了国宴,并把于水称为“国画圈的人脉”。也有喜欢绘画的,在线“交作业”请老爷子点评。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于爷爷的粉丝也从最初的几个,一路猛涨到15万多。很难想象,一位70岁的传统老画家,粉丝中23岁以下的年轻人竟然占了40%,其余大多是90后。
在于爷爷看来,国画并非曲高和寡,不只存在于艺术馆中,它也可以贴近生活,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为了让人们了解创作的过程,他经常架设一部手机记录每一笔每一画,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国画的魅力。不少人提出要拜他为师学习国画技艺,于爷爷很高兴,在与这些孙子辈网友的交流中,让他感觉自己一下年轻了很多。
在于爷爷看来,一个画家创作了一幅特别满意的作品时,最期望的是别人看到、有共鸣,这是最幸福的。尤其通过互动,不仅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也让国画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生活中,受年轻网友活泼好动的影响,于爷爷也一改过去的严肃古板,变得爱玩起来。比如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竟然在自家毛毯上画了幅画,赢得一片喝彩。他还会在沙滩上拿根树枝画画,下雪了可以用石头在地上勾勒几笔。这一切,拍下来发到网上,都让人有种回到童年的感觉,特别有趣!
当然,于爷爷平时最喜欢的还是绘画。他说,其实自己拍视频发作品并不是为了卖画,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好的艺术作品总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2025年春天,于爷爷又在忙着爆改《甄嬛传》《哪吒2》等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整天忙并快乐着。他说,上了年纪的人就怕没事干,那样会衰老得更快。都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其实最重要的是“老有所玩”!于爷爷总觉得,要有好玩的东西,才能不与社会脱节,活得更健康长寿。
突破题材、突破国画技法的爆改二次元,持续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不仅退休生活不再失落,这位宝藏爷爷甚至觉得,自己又迎来了另一个“青春”!
作者✎木子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
来源: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