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秋韵承千年 儒风浩荡向未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时代回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7:59 1

摘要:尼山金秋,儒风又漾。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引,将千年儒家智慧与当代生活、全球视野紧密相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活力的盛会。

编者按:尼山金秋,儒风又漾。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引,将千年儒家智慧与当代生活、全球视野紧密相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活力的盛会。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深耕全球教育普惠,到“跟着孔子研学游”让青少年触摸文化根脉,再到全球Z世代用创意诠释“和而不同”,文化节的每一项活动,都在打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隔阂。而山东以“活态传承”让儒家理念融入社区服务、文旅创新与基础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可滋养社会、推动发展的“活资源”。

在当下多元文明交融与全球挑战并存的时代,这场文化盛会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护,更是构建文明互鉴桥梁的生动实践。愿我们透过字里行间,读懂儒风千年的当代回响,看见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力量——以文化为舟,方能驶向“美美与共”的未来。

尼山秋韵承千年 儒风浩荡向未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时代回响

张庆明

一、开篇:文化节的核心定位——唤醒根脉,传递愿景

当古柏凝翠的尼山迎来金秋,当泗水泛金的波光映照着圣境牌坊,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缓缓拉开帷幕。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核心主题的这场盛会,绝非简单的纪念仪式:它是用千年文明对话当代的“文化钥匙”,既唤醒着中华文明“仁义礼智信”的深厚根脉,也向世界递出“多元交融”的友好名片;它更是中国守护文化基因、推动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让曾镌刻在竹简上的儒家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力。

二、活动: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

文化节的三大核心活动,如同三条纽带,将古老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让千年智慧真正落地生根、融入日常:

1.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作为联合国首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本届颁奖典礼延续了“表彰扫盲与教育普及贡献”的核心宗旨。获奖名单中,既有聚焦本土族群文化传承的教育项目,也有面向农村失学群体的赋能实践,与往届埃及的农村在线扫盲班、尼日利亚的监狱学习中心等获奖项目一脉相承 。自2005年设立以来,该奖项已累计奖励来自36个国家的57个优秀项目,直接或间接惠及妇女女童、农村贫困人口等群体百万余人,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儒家智慧,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跨越山海,成为推动全球优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跟着孔子研学”系列活动:文化传承不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脚下的土地、耳边的诵读。本次活动以孔子在齐鲁大地的足迹为脉络,创意发布“仁智山水”“诗礼传家”等六大主题产品,串联起30余处文旅地标,为青少年、亲子家庭等不同群体打造实景化体验。在曲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孩子们可通过“孔子数智大模型”与“AI孔子”跨时空对话,在孔庙参与“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用童声传递儒家典故。这种沉浸式传承,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隔阂,更依托山东300余家省级研学基地的支撑,让“知行合一”的理念转化为可践行的生活体验 。

3.“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征集成果:展厅的电子屏前,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作品生动诠释着儒家文化的当代活力——有人用动画还原“杏坛讲学”的场景,有人以vlog记录三孔景区的MR数字导览体验,还有人通过插画解读“和而不同”的内涵。这些作品没有刻意的说教,却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搭建起文化桥梁。正如曲阜三孔景区的Q版孔子盲盒、孔子博物馆的“夫子答问”互动展区,山东正用科技与创意让孔子IP年轻化”,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成为Z世代的精神参照 。

三、落地:山东的文化责任与“活态传承”

这些扎根生活的文化实践,并非偶然的创意迸发,而是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多年来深耕“活态传承”的必然结果。这片土地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路径,让千年儒风真正服务现代生活:

在社区,曲阜将“仁爱”理念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设立“儿童文化角”配备古籍绘本与传统乐器,组建“儒意妈妈”志愿队开展结对陪伴,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转化为具体服务 。

在文旅领域,尼山圣境的完善带动周边建成200余家民宿,孔子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论语》瀑布墙等科技手段活化70万件馆藏,让文化遗产既“好看”更“好住”“好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

在教育领域,山东将《八德地方教材》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开设60余种国学特色课程,让“有教无类”的智慧照进特殊教育学校,构建起“家校社”协同的文化育人体系 。

山东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滋养社会、推动发展的“活资源”,更为全国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

四、升华: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

当全球嘉宾在尼山圣境共同诵读《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孔子文化节早已不是一场“单向输出”的展示,而是一座“双向奔赴”的文明桥梁。

本届文化节延续了“山东主场、全球参与”的格局,吸引来自多个国家的嘉宾围绕“儒家文化与全球治理”展开对话。正如“孔子教育奖”的全球影响力所印证,儒家思想中“和合共生”的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从非洲的扫盲项目到拉美的教育创新,不同文明在“天下大同”追求中找到共鸣 。在当今世界面临分裂对抗、文化隔阂等挑战的背景下,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对话,恰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五、结尾:千年儒风的当代回响与未来展望

当尼山的暮色送走最后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帷幕虽已落下,但“仁爱”的温度、“和谐”的理念、“担当”的力量,早已像泗水流淌般融入时代的脉搏。那些在颁奖台上闪光的教育实践,那些研学少年眼中的文化认同,那些Z世代镜头里的创意表达,那些在山东城乡扎根的“活态传承”,都是千年儒风最动人的当代回响。

未来,当我们继续以传统文化为根——让竹简上的智慧照进现实;以开放包容为翼——让中国的声音对话世界,中华文明必将在与全球文明的互鉴中,为人类解决共同问题、追求美好未来贡献更多东方智慧。这,是尼山给予世界的答案,也是中国文化自信最鲜活、最有力的证明。

贺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尼山秋霁盛筵开,和合风熏远客来。

杏坛奖播千秋志,儒径研学万里怀。

Z辈新声传雅韵,异邦贤达悟真髓。

仁风千载融寰宇,薪火绵长向远台。

来源:吃不月半姐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