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雁北地区第一批“娃娃兵”——1981年秋天,她们初中一毕业就进了师范。那会儿才十五六岁,就被叫做“兵”,因为要像兵一样守纪律;可学的又是当老师,肩上担着“师”的责任。全班53个人,就她们11个女生,坐在一群男生中间,格外显眼。
看见这张泛黄的照片时,我愣了会儿神。十一个姑娘,在浑源县城国营照相馆的山水布景前排成三排,那是1984年5月13日,她们师范毕业前的最后一张合影。
照片是黑白的,姑娘们都穿着深色上衣,白衬衫领子翻在外面,整整齐齐的。她们的眼神很干净,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腼腆,像是既期待着什么,又有点怯生生的。
这是雁北地区第一批“娃娃兵”——1981年秋天,她们初中一毕业就进了师范。那会儿才十五六岁,就被叫做“兵”,因为要像兵一样守纪律;可学的又是当老师,肩上担着“师”的责任。全班53个人,就她们11个女生,坐在一群男生中间,格外显眼。
那时候教育正在改革,“初中毕业直接读师范”是个新路子,大概是想快点给农村学校培养老师。这些姑娘的青春就这样被压缩了——白天学数理化,晚上背教育学,别的同龄人还在读高中,她们已经要站上讲台当“小老师”了。
照相馆的背景画的是山水,可她们以后要面对的,是农村学校的水泥黑板,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
黑白照片有个好处,没了颜色的干扰,人的神情反而更清楚了。你看前排那个姑娘微微抿着嘴,后排的姑娘手指悄悄捏着衣角——她们都在努力扮成熟,可到底还是半大的孩子。
现在雁北地区早就不存在了,“包分配”也成了老黄历。但这张照片里的十一个姑娘,还那样真切地站着,像是给那个年代的教育理想打了个印记。她们后来都成了普通的乡村教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就是日复一日地站在讲台上,把知识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我们随手就能拍彩色照片,再看这张黑白老照片,看到的何止是十一个姑娘的青春?那是一个时代的教育记忆,是一代人的青春选择。时光慢慢流过,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奉献的故事,更是关于千千万万普通教师如何托起一个时代的故事。
来源:生活重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