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睡一觉就能治颈椎病”的广告把记忆枕吹成神,可2023年《脊柱健康杂志》的实验数据只写了“减少压力”,没写“治愈”。
正文
“睡一觉就能治颈椎病”的广告把记忆枕吹成神,可2023年《脊柱健康杂志》的实验数据只写了“减少压力”,没写“治愈”。
厂家把“减少”偷换成“治疗”,多卖一个算一个。
8-12厘米高度被反复标红,因为实验里95%的亚洲受试者在这个区间颈曲角度最接近直立状态。
厂家直接取最大值印在外包装,把“大多数”升级成“全部”,退货率降了3个百分点。
乳胶比慢回弹海绵贵两倍,成本差只有15%。
品牌把乳胶枕做成透气孔更密的模具,把差价拉到三倍,再送一盒一次性枕套,消费者觉得“划算”,毛利率直接飙过60%。
2024年智能枕加到三千块,内置两片薄膜压力传感器,成本不到八十。
数据上传云端,APP隔天推送“深度睡眠仅18%”的焦虑弹窗,下一步就是引导购买“睡眠改善课程”,定价499元,复购率30%。
美国睡眠医学会说“一到两年更换”,国内代理把英文小字改成“建议一年一换”,再印上“过期使用颈椎变形”红章,销量在第六个月开始翻倍。
环保降解棉刚上市,品牌拍了一段埋在土里90天分解的视频,评论区一片叫好。
实际上分解条件要工业堆肥,家庭填埋场根本达不到,视频没说谎,也没说全。
直播带货把价格锚点玩到极致:先挂一个5999元的“欧洲进口”链接,再放199元的“同厂同款”,三分钟抢空。
后台数据显示,99%的人点进直播间就只看前两分钟,足够完成收割。
结尾
花一个月工资买枕头,真能治脖子,还是治钱包?
来源:会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