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敖汉旗贝子府镇共飨一场蘑菇盛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5:06 1

摘要:秋雨初霁,晨雾还未散尽,敖汉旗贝子府镇的山林间便热闹了起来。红蘑、松蘑、小灰蘑、杨树蘑、羊肚蘑争相破土而出,饱满的菌盖上沾着晶莹的晨露,每一寸肌理都透着鲜活的气息。三三两两的村民挎着竹编小筐,踏着林间湿润的潮气走进山林,在枝叶间穿梭往来,抢抓采菇的“黄金窗口期

秋雨初霁,晨雾还未散尽,敖汉旗贝子府镇的山林间便热闹了起来。红蘑、松蘑、小灰蘑、杨树蘑、羊肚蘑争相破土而出,饱满的菌盖上沾着晶莹的晨露,每一寸肌理都透着鲜活的气息。三三两两的村民挎着竹编小筐,踏着林间湿润的潮气走进山林,在枝叶间穿梭往来,抢抓采菇的“黄金窗口期”——那忙碌的身影缀在翠绿的山林间,好一幅灵动的“采菇图”。

据了解,鲜蘑菇收购价依品种不同在每斤1元至1.5元之间,手脚麻利的村民单日采收收入可达三四百元,山林间的“宝贝”成了实打实的“现金作物”。

贝子府镇的村民从山上采摘蘑菇到山脚售卖,每人单日最高收入可达三四百元。

这份实惠,深植于贝子府镇得天独厚的生态馈赠。连绵的山林广袤无垠,繁茂的植被层层叠叠,森林覆盖率达55%的土地,不仅稳稳托住“自治区森林乡镇”的美誉,更承载着敖汉旗“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生态建设优良传统发轫之地的精神根脉。正是这份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为野生食用菌筑起了天然“温床”,10余种常见野山菌在此扎根、繁衍。

新鲜野山菌保鲜期短,若不及时处理易腐坏变质。为破解这一难题,贝子府镇党委政府及时引导村民建设脱水烘干厂,让鲜菌变身干货,延长价值周期。村民当天采回的鲜蘑菇,在脱水烘干厂完成分拣、清洗、烘干的“一条龙”加工,不仅解决了储存和长途运输难题,更让蘑菇附加值大幅提升。目前,全镇已配备蘑菇烘干机100余台,单台设备年均收益可达3.6万元。“这几天厂里机器连轴转,每天得加工4000多斤鲜蘑菇!”铁匠营子村烘干厂负责人金柱笑着介绍,厂里还雇了6名村民负责分拣包装,按天计酬,每人日薪150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收入。

自然的馈赠固然让人目不暇给,人工种植食用菌产业更是异军突起,挑起了贝子府镇乡村振兴的产业大旗。如今,贝子府镇已建成万家、荣晖、菇友等5大食用菌种植园区,457栋标准化菌棚整齐排列,如一片“白色庄园”,200万香菇、滑子菇等优质菌棒在恒温恒湿的棚内茁壮成长,年带动务工就业人数300余人。其中,万家菌业更是构建起“菌种培育—菌棒制作—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的闭环全产业链,尽显产业韧性。

走进万家菌业种植大棚,40余名采收工人穿梭在菌棒之间,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菌菇摘下,动作娴熟又轻柔。基地每日产量达1万斤,全年总产量突破200万斤,创造产值约800万元。香菇加工车间里,20名工人专注进行剪根作业,只为保证每朵香菇的形态与口感俱佳——按每筐3元的计件薪酬计算,熟练工人一天能完成40筐,日收入稳定在120元。不仅如此,菌种研发、菌棒制作等产业链环节还带动大量就业,仅万家菌业就已吸纳超120人稳定就业,帮助农户月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产业兴则就业稳,就业稳则收入增”。

贝子府镇已建成5个食用菌种植区,图为工人正在手工甄选香菇,以确保形态和口感俱佳。

为进一步挖潜产业价值,贝子府镇推动“小蘑菇”向“高附加值产品”跨越,精深加工产业成为重要突破口。内蒙古赛恩吉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场“升级战”的引领者,公司建成以来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复合调味料、速冻、烘干三条现代化生产线,配套1.2万立方米大型冷库,形成“产储加”一体化能力,同时带动务工就业人数50余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蘑菇,经过多道精细工序“华丽变身”,从山野间的食材,成为摆上全国餐桌的风味佳品。

销售端的创新,让贝子府镇的“蘑菇香”飘得更远。除了深耕传统线下渠道,还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力电商平台打通销售“新链路”。直播间里,主播手持新鲜菌菇、瓶装蘑菇酱,向网友们细数产品的生态优势与烹饪吃法;电商平台上,野生干货、调味菌酱、速冻鲜菌等产品分类陈列,方便消费者一键下单。通过直播带货、电商直销等方式,贝子府镇的食用菌产品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全国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草原山林的“自然鲜香”。2025年,内蒙古赛恩吉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北石家庄一公司签下2400万元的订单,标志着贝子府食用菌深加工在市场拓展与产业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贝子府镇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已枝繁叶茂:从山林采摘到棚内种植,从烘干保鲜到精深加工,从线下铺货至线上热销,每个环节都迸发着活力。这条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守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之本,更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群众增收”的“三赢”格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柱产业。(胡晓辉、赵静)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