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清华大学多部门联合发布警示通报,曝光多起校内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的案例,两名教职工被行政拘留,多名学生因违规报备校外人员入校受到纪律处分,其中一人甚至错失保研资格。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顶尖高校旅游管理与校园安全平衡问题的关注
2025年9月28日,清华大学多部门联合发布警示通报,曝光多起校内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的案例,两名教职工被行政拘留,多名学生因违规报备校外人员入校受到纪律处分,其中一人甚至错失保研资格。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顶尖高校旅游管理与校园安全平衡问题的关注。
清华大学成为旅游热点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清华在学子和家长心中具有“朝圣”般的象征意义,许多家庭将参观校园视为激励孩子奋进的重要方式。
从历史文化维度看,清华园承载着近现代化进程的厚重记忆,校园内的风物建筑既蕴含学术底蕴,又兼具自然风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加之清华大学每日仅开放4000个免费参观名额,而节假日期间的参观需求远超供给,供需失衡使得“黄牛”有了可乘之机。这种稀缺性与公众的参观热情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校园游客络绎不绝的景象。
多名学生卷入“黄牛”事件受到处分,本质上是个人贪欲、管理漏洞与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人层面看,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将学校赋予的亲友预约权限异化为牟利工具。
清华师生每月拥有15个亲友预约名额,“黄牛”以每人300元以上的价格利诱师生帮带游客,节假日价格更高,高额回报让一些学生突破了规则底线。
案例中,有学生为20余名校外人员违规报备,甚至招募“下线”形成利益链条,牟利数额巨大;另有学生为10余名无直接关联人员报备,最终付出失去保研资格的代价。
从机制层面分析,预约系统的局限性为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单个账号的预约数量限制本是为了保障公平,却被学生利用匿名交流平台串联规避,暴露出系统对批量异常预约的识别能力不足。
此外,初期对报备人与访客关系的核查不够严格,使得“有偿报备”成为可能,直到违规行为规模化才引发关注,反映出日常监管存在滞后性。
清华此次事件并非个例,作为同样面临旅游压力的顶尖高校,清华与北大如何处理好旅游文化传播与校园安全的关系,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构建动态调控的预约机制是基础保障。两所高校可借鉴成熟的预约管理经验,结合实时人流数据动态调整放号数量与时段,避免固定配额导致的供需失衡。
同时升级预约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关系核验等技术手段,强化对报备真实性的审核,从源头遏制“黄牛”操作空间。如广西大学要求参观需提前24小时预约,且对研学人数设限,这类精细化管理方式值得参考。
实施分区管理与精准引导能实现多元需求的平衡。可划定核心教学科研区与对外开放区,对实验室、教学楼等区域实行严格准入,而在开放区域设置标准化参观路线。
清华大学在节假日推出的“铭史承志·强国复兴”红色主题志愿讲解活动,既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又避免了无序参观带来的干扰,这种模式可与北大的课堂开放传统相结合,打造规范化的校园参观体系。
强化内外协同监管是遏制违规行为的关键。校内需落实“谁报备、谁负责”的责任制,将违规行为与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形成有效震慑。
同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联合公安机关打击“黑导”“黄牛”团伙,如清华此次对涉案人员的行政拘留与纪律处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就起到了警示作用。对外则需通过官方渠道清晰告知参观规则与举报方式,提醒公众切勿轻信有偿入校信息,从需求端压缩“黄牛”生存空间。
顶尖高校的开放与安全并非对立关系。清华大学的“黄牛”事件为所有知名高校敲响了警钟。校园开放既要坚守文化传播的初心,让公众感受学术氛围与历史底蕴;更要守住安全底线,通过制度完善、技术赋能与监管强化,构建“开放有序、安全可控”的管理体系。
唯有如此,才能让高校真正成为学术高地与文化窗口,在传播知识魅力的同时,守护好教书育人的核心环境。
来源:史海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