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相比容易“塌房”的娱乐明星,年轻人开始青睐永驻史册的“地下偶像”。李白、曹操、李煜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上摆满酒、止痛药、零食、奖状等各式各样的贡品,为自己喜爱的“古偶”应援在00后中成为一种风尚。这种“扫墓式”追星实质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生平与作品的深度了解
近来,相比容易“塌房”的娱乐明星,年轻人开始青睐永驻史册的“地下偶像”。李白、曹操、李煜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上摆满酒、止痛药、零食、奖状等各式各样的贡品,为自己喜爱的“古偶”应援在00后中成为一种风尚。这种“扫墓式”追星实质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生平与作品的深度了解,实现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是一种热爱家国、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追星观念的正向转变。霍去病、李白、苏轼等“永不下线”的古人,凭借其稳定的精神内核成为新宠。这种“坟头追星”现象,并非简单的跟风行为,而是年轻一代主动寻找精神锚点的文化自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他们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选择用脚步丈量历史,用互动对话先贤。从曹操墓前的止痛药到辛弃疾坟头的《青玉案》,这些看似戏谑的祭品背后,藏着年轻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共情与理解。这群“古偶”代表着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
热爱文化的创新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00后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迹,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亲身体验,让教科书上的名字变得鲜活可感。他们用奶茶、美酒祭李白,并非消解庄重,而是以当代语言重塑文化记忆;在岳飞墓前朗诵《满江红》,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以情感共鸣激活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每一件贡品都与坟墓的主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祭奠者的文化素养。这种新型的文化实践,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内核,又注入了青春的表达方式,形成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观。
我们乐见中国的文化被喜爱、被传承,也要关注这种新兴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到偏僻的地方祭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选择贡品是否环保且得当;祭奠活动是否会堵塞交通;网络传播是否会引起歧义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合情理、守底线的行为才是对“偶像”最好的致敬方式。
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年轻人不是机械地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性地延续文脉,这折射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深层渴求。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智慧与风骨,恰似暗夜中的星光,让更多人找到文化认同,我们以每个时代独有的方式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朱婷婷)
来源:潮评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