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常隐隐地疼,躺下就不疼!这个项检查不能省,越快越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6:3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最近总觉得胃不太对劲。白天上班一忙就忘了,到了晚上才发现胃隐隐作痛,疼得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可一躺下,疼痛竟然莫名其妙地缓解了。

他一开始以为是熬夜多了、吃饭不规律引起的胃炎,想着多休息几天就好了。但这种“躺着不疼”的反常情况持续了近两个月,直到有一天胃痛加剧,还伴随反酸、喉咙灼热,他才慌了,赶紧去了医院。

胃镜一查,结论让他大吃一惊——胃食管反流病。医生说,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发展成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腺癌。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误以为“胃疼”就是胃炎,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线索:躺下之后反而缓解,这很可能不是普通胃病,而是胃酸“逆行”的信号。

多数胃病在进食后缓解、空腹时加重,但如果你发现疼痛在平躺后减轻、吃饱后反而加剧,那就要警惕是不是胃酸反流了。

胃和食管之间有一个天然的“防火墙”,叫做下食管括约肌。它像一个闸门,平时紧闭,防止胃酸逆流。但当这个括约肌松弛无力时,胃里的酸性内容物就可能“逆流而上”,刺激食管粘膜,产生灼热、疼痛感。

特别是在饭后平躺或弯腰时,胃内容物更容易倒灌。而一旦站起来或坐直,重力帮助胃酸回落,症状就会缓解。这就是很多人“躺着不疼”的原因。

长期反复的胃酸刺激,不仅会引起食管炎,还可能导致黏膜糜烂、溃疡,严重时甚至诱发癌变。

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统计,我国成人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已超过10%,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人可能正在经历反流的困扰。

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初期症状极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胃炎”,因此延误治疗的情况非常常见。

一项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指出,反流症状持续超过5年的人群中,约5%出现了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黏膜病变,是食管癌的高危前兆。

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更要高度警惕: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者;喜欢吃重口味、高油脂、高糖食物的人;有肥胖、便秘、腹压升高的人群;长期吸烟、饮酒者;有家族食管疾病史者。

很多人一听“胃镜”就抗拒,觉得又疼又难受。但实际上,胃镜检查是发现反流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胃镜,医生可以清楚看到食管和胃交界处的黏膜状态,判断是否有炎症、糜烂、溃疡,甚至是否已经出现了巴雷特变性。

除了胃镜,医生还可能建议做24小时食管pH监测,这能检测胃酸反流的频率与程度,是诊断非糜烂型反流病的重要手段。

越早确诊,就能越早中断病情发展,避免严重并发症。

除了典型的“胃疼躺下缓解”,以下几种表现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信号:

胸口发闷、烧灼感,尤其在饭后或夜间更明显;

反酸、嗳气频繁,口中经常有酸味或苦味;

慢性咳嗽、咽喉不适,但查不出呼吸系统毛病;

夜间咳醒、哮喘加重,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

声音嘶哑、喉咙异物感,长期如鲠在喉却无明显病因。

很多人长期被这些“非胃部症状”困扰,反复跑呼吸科、耳鼻喉科都没查出问题,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胃酸“惹的祸”。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虽然和身体结构有关,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决定性因素

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

晚饭别太晚、别太饱。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避免胃内容物在躺下时反流。

戒烟限酒,远离重口味。高脂、辛辣、甜食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反流风险。

保持体重,避免腹压过高。肥胖、便秘、久坐都会压迫腹腔,促使胃酸上涌。

床头抬高10-15厘米。可以减轻夜间反流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少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这些饮品会使括约肌松弛,加剧反流。

最重要的是:不要依赖抑酸药来自我缓解。长期服药掩盖症状,可能延误病情,反而更危险。医生判断是否用药、用什么药,才是安全的方式。

写在最后

胃食管反流病不是小问题,**它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腐蚀你的食管黏膜,直到无法逆转。尤其是那些“胃疼但一躺下就好”的人,请一定提高警惕。

这个病不会自己好,靠“忍一忍”只会让病情更复杂。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请尽早就医,及时做胃镜,别省了这一步。

你的胃,在默默承受你的生活节奏,它不喊痛,不代表没在受苦。

参考资料: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43卷第4期:《巴雷特食管的流行病学与癌变风险分析》.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胃镜检查临床规范与适应证解读》202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