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58岁,前段时间在单位的体检报告中发现肺部有一个小结节。她当时吓坏了,以为自己得了癌症,整晚睡不着觉。后来去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别太紧张,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张阿姨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又犯了难:自己平时没咳嗽、没发烧,怎么就有了肺结节?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肺部出现结节,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信号,只是你没在意。”那么,肺部有结节的人,身体到底会有哪些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肺结节只是一个影像学概念,是在胸部CT中发现的局部密度增高的病灶,大小一般在3cm以下。它可以是良性、炎性,也可能是早期恶性病变。
据《中国肺结节诊治指南(2021年版)》指出,80%以上的肺结节为良性病变,其中包括结核钙化灶、炎性肉芽肿、老年性纤维化灶等。但如果出现下列4种身体表现,就要格外警惕了。
1.持续性干咳
干咳是肺部“求救”的第一信号。不是感冒引起的、没有痰的持续性干咳,尤其是超过两周以上的,就要引起重视了。这是因为肺结节如果靠近气道或压迫到气道黏膜,会引起刺激性咳嗽。很多人以为是“嗓子发炎”,结果耽误了最佳检查时间。
2.胸闷、气短
不少患者在早期会觉得“胸口憋得慌”,做点家务就喘,这可能是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受影响导致的。尤其是体积较大的肺结节,或者位于肺门区域时,容易影响气道通畅,出现通气不足的症状。这类表现多在中老年人中更明显,常常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差”。
3.体重明显下降
如果近期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却在1~2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必须警惕。一些恶性肺结节在早期就能释放出代谢活跃的因子,导致身体能量大量消耗。这是一种“消耗性体质”的表现,是恶性疾病的典型信号之一。
4.频繁低热或反复肺部感染
肺结节附近如存在慢性炎症灶,会容易引发局部感染。患者表现为低烧、咳痰,甚至肺部反复出现“阴影”,总也治不好。
医生提示:反复肺炎,查肺CT时发现结节,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
肺结节的出现,背后往往有“推手”。
吸烟史:长期吸烟会导致肺部组织慢性炎症,甚至诱发细胞突变,是肺结节和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环境污染:长期暴露于油烟、粉尘、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肺部黏膜,诱发结节。
过往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等留下的瘢痕,也可能在CT中表现为结节。
家族遗传因素:直系亲属中有肺癌患者的人群,患肺结节甚至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82万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发现肺结节后未能及时处理而进展的。
1.先确诊性质,不要自己吓自己
大多数肺结节并非癌变。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钙化情况和生长速度等,判断其风险等级。
5~8mm的结节: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
>8mm或有毛刺、不规则边缘的结节:需进一步行PET-CT或穿刺活检。
2.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戒烟、远离油烟和粉尘;
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多吃抗氧化食物,如西兰花、胡萝卜、蓝莓,有助于清除自由基;
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避免免疫功能失调。
3.不要轻信“排结节”偏方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或保健品能“溶解”或“排出”肺结节。市场上打着“清肺排结节”旗号的产品,多为虚假宣传。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医生建议,科学随访。
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发现肺结节最有效、最敏感的检查方式;
肺功能检测:了解肺部通气与换气能力;
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21-1):辅助判断结节是否具有恶性倾向;
痰细胞学检查:筛查肺部病变脱落细胞的情况。
医生强调:“发现肺结节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
六、写在最后的话肺结节的出现,虽然让人担心,但并不意味着命运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往往是身体给我们的“预警”,让我们有机会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张阿姨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一年后结节没有变化,生活照样正常。她说:“我现在不仅不怕了,反而开始更关注身体健康。”
如果你也查出了肺结节,不妨先冷静一下,认真看看身体有没有这4个表现,再去正规医院听听专业医生的建议。这才是对自己健康真正负责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肺结节诊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肺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肺部结节的科学管理》. 健康时报.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