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德镇文旅推广座谈会上,李俊永的手在触到“文旅推介官”荣誉证书时,不自觉地攥紧了——这个每天在街头炸6元鸡排的摊主,前一秒还穿着沾着些许油星的围裙,此刻却站在政企代表中间,用掷地有声的发言让全场安静下来!“国庆前每天公示食品检测报告,绝对不碰食品安全红线!”“
景德镇文旅推广座谈会上,李俊永的手在触到“文旅推介官”荣誉证书时,不自觉地攥紧了——这个每天在街头炸6元鸡排的摊主,前一秒还穿着沾着些许油星的围裙,此刻却站在政企代表中间,用掷地有声的发言让全场安静下来!“国庆前每天公示食品检测报告,绝对不碰食品安全红线!”“后续会搞‘鸡排+陶瓷’的联名包装,让游客拿着鸡排也能想起景德镇的瓷!”每一句话都像带着劲儿,台下有人忍不住拿出手机录像,弹幕瞬间炸了:“这哪是卖鸡排的?6元鸡排讲出了6亿项目的气魄啊!”
谁能想到,半个月前还在跟城管商量“能不能多摆半小时”的李俊永,会在座谈会上成为焦点?他发言时没拿稿子,却把该说的事捋得比谁都清:先是拍着胸脯保证食品安全,说自己每天凌晨5点就去市场挑鸡胸肉,检测报告贴在摊位最显眼的地方,游客想看就能看;接着又提“正向内容”,说之前有人让他拍“夸张吃播”蹭流量,他没干,“咱卖的是鸡排,更是景德镇的脸面,不能搞那些虚的!”最后话锋一转,把功劳全推给文旅局:“没有官方给的机会,我这小摊根本走不到人前!”这情商,这控场力,连旁边的文旅局领导都忍不住点头——一个街头摊主,居然把“文旅融合”的门道摸得这么透!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藏在发言里的“小心思”:说要给家里人报英语班,因为之前有外国游客想买鸡排却没法沟通,“以后游客来,我女儿能跟人说‘Welcome to Jingdezhen’,这不也是给城市加分?”还提了扫码看视频的主意,“游客扫包装上的码,一边看鸡排怎么炸,一边看瓷器怎么烧,俩都是景德镇的‘烟火气’,多有意思!”台下的掌声一波接一波,有人当场就说:“这哪是发言?这是给景德镇文旅递了个‘金点子’啊!”
官方的反应更是快得让人惊喜!座谈会结束第二天,城管队的老张就带着3个同事去了李俊永的摊位——不是来劝离的,是来规划秩序的!“国庆游客多,我们专门组了专班,每天从上午9点守到晚上10点,保证没人插队,也不影响交通!”老张拍着李俊永的肩膀说,“你这摊现在是‘文旅重点’,咱得护好!”昌江区保洁中心更实在,直接派了5个人的团队,每天早晚两次去摊位周边打扫,连地上的油污都要刮干净,“不能让游客觉得,吃个鸡排还得踩一脚油!”
最绝的是文旅局的“组合拳”:直接把李俊永的鸡排摊放进了官方推荐路线,还设计了“逛瓷馆吃鸡排”的专属行程——游客上午去古窑民俗博览区看瓷器烧制,中午就能到鸡排摊打卡,下午再去陶溪川逛市集,一条龙下来全是景德镇的特色!更贴心的是,国庆“必吃指南”一出来,李俊永的6元鸡排直接排到了首位,备注里写着“市井烟火与瓷都文化的碰撞,必尝!”这下可好,提前一周就有游客在网上问:“鸡排摊要不要提前排队?”
李俊永能火,真不是靠运气!之前有同行劝他,趁着现在有人关注,把鸡排涨到15元一份,再搞点“限量发售”的噱头,肯定能赚翻。可他偏不,“6元的鸡排,就是给游客尝个鲜,要是涨了价,就变味了!”他每天还是凌晨去挑食材,检测报告依旧贴得显眼,甚至还多了个“服务岗”,游客问瓷馆在哪、怎么坐车,他都能说得明明白白。别人都在抢流量的“快钱”,他却在做留得住人的“慢事”——这才是真的把流量变成了“留量”!
现在的文旅圈,太多城市还在靠“网红景点”“打卡拍照”吸引游客,可热闹一阵就没了下文。但景德镇不一样,它抓住了李俊永这个“市井代表”,把6元鸡排变成了城市的“活名片”。想想看,游客来景德镇,不仅能看千年瓷器,还能在街头吃到一份放心的鸡排,听摊主聊两句瓷都的故事,这种“接地气”的体验,比任何宣传语都管用!现在的文旅竞争,拼的早已不是“历史厚度”,而是“人间温度”——谁能把市井烟火气变成城市吸引力,谁就能留住游客的心!
李俊永现在更忙了,每天除了炸鸡排,还要跟文旅局的人商量联名包装的设计,甚至开始自学陶瓷文化,“人家喊我‘文旅推介官’,我得配得上这个称号!”有人问他,会不会觉得压力大?他笑着说:“压力也是动力,要是我的小摊能让更多人喜欢景德镇,值了!”
看着李俊永的故事,不禁让人好奇:每个城市里,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市井能人”?可能是街角卖煎饼的大姐,可能是巷口烤串的大哥,他们守着自己的小生意,却藏着能点亮城市的“大能量”。如果你们城市有这样的“市井网红”,你觉得该怎么让他们成为城市名片?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张雪峰老师视频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