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引言:肝癌“菌”说新语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 90%,全球每年新发 90 万例,一半在中国。HBV 疫苗、直接抗病毒药物虽降低了病毒相关 HCC,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驱动的肝癌正以每年 4% 的速率飙升。过去十年,肠道菌群被写入癌症“
一、引言:肝癌“菌”说新语
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 90%,全球每年新发 90 万例,一半在中国。HBV 疫苗、直接抗病毒药物虽降低了病毒相关 HCC,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驱动的肝癌正以每年 4% 的速率飙升。过去十年,肠道菌群被写入癌症“标志”——粪菌移植可转移致癌表型,却少有研究锁定“真凶”到种水平。2025 年 9 月 25 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中山大学匡铭教授团队在 Cell Metabolism 发表封面论文,首次揭示 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下文简称 C. mitsuokai)通过“肠漏-肝移-毒代谢”三步骤,直接助推肝肿瘤发生,为肝癌防治提供了可干预的菌源靶点。
二、研究设计:从临床到无菌小鼠的“七层证据链”
临床队列• 发现队列:52 例未经治疗的 HCC vs 50 例健康对照(香港+广州),粪便 16S rRNA + 宏基因组测序;
• 验证队列:额外 98 例 HCC 与 96 例 NASH/肝硬化,qPCR 定量菌丰度;
• 组织层面: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分离肿瘤、癌旁、远端肠黏膜,进行细菌原位杂交(FISH)与激光共聚焦。多组学
• 代谢组:GC-MS/LC-MS 靶向测定 217 种菌群代谢物;
• 转录组:RNA-seq 分析肠屏障、肝脏信号通路;
• 蛋白组:表面蛋白富集 + 质谱鉴定 C. mitsuokai 黏附因子;
• 基因敲除:γ-catenin(Jup)与 TIE2(Tek)肝特异性敲除小鼠;
• 无菌(GF)小鼠:单一定植 C. mitsuokai,验证致癌因果。
三、主要发现
C. mitsuokai 在 HCC 患者显著富集宏基因组显示,菌的相对丰度在 HCC 组升高 4.7 倍(q代谢物“喹啉酸”呈悖论式下降
传统观点认为细菌毒力源于“产毒”,然而 C. mitsuokai 富集者,粪便喹啉酸(quinolinic acid, QA)却显著降低(-42%,P肠屏障破坏:菌的第一步棋
• 杯状细胞黏液层:C. mitsuokai 上清抑制 MUC2 启动子活性(-55%),导致黏液厚度减少;
• 紧密连接:下调 ZO-1、Occludin,FITC-葡聚糖实验显示肠道通透性增加 2.3 倍;
• 体内验证:抗生素清除菌群可逆转屏障损伤,而回补 C. mitsuokai 再次破坏屏障,证实“菌-屏障”因果。活菌移位:菌的第二步棋
FISH 显示 C. mitsuokai 16S 信号在 38/52 例 HCC 肝组织中出现,与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一致(r=0.71)。团队分离活菌,证实其可在 37 °C、胆汁酸环境下存活,并通过表面蛋白 Gtr1/RagA(小 GTPase 家族)与肝细胞膜 γ-catenin(Jup)直接结合,实现定植。敲除肝细胞 γ-catenin 或阻断 Gtr1,肝内活菌载量下降 80%,肿瘤数量与体积同步缩小。QA-TIE2-PI3K/AKT 轴:菌的第三步棋
QA 曾被视作神经兴奋毒素,本研究首次发现其可结合肝细胞受体 TIE2(Kd=0.9 μM),诱导受体二聚化,磷酸化 AKT(Ser473)与 mTOR(Ser2448),促进 Cyclin D1 与 Survivin 表达,抑制凋亡。使用 TIE2 抑制剂 rebastinib(10 mg kg⁻¹)或肝特异性 TIE2 敲除,可完全阻断 C. mitsuokai 的促癌效应,肿瘤负荷降至基线水平。无菌小鼠单一定植模型
GF C57BL/6 小鼠接受 C. mitsuokai 灌胃 + DEN(二乙基亚硝胺)诱导,16 周后肝癌发生率 73%,显著高于 GF 对照(20%);同时伴随 QA 肝内升高、PI3K/AKT 激活,重现人类表型。
四、机制图:三阶段“连环计”
① 肠腔扩增→分泌 QA 并自降解,形成“菌耗-肝积”梯度;
② 破坏屏障→活菌经门静脉移位;
③ 肝内定植→QA 结合 TIE2,激活 PI3K/AKT,促进细胞增殖与免疫逃逸。
任何一环被阻断(抗生素、γ-catenin 敲除、TIE2 抑制),均可打破连环,显著抑制肿瘤。
五、创新亮点
“菌-代谢-受体”轴完整闭环从菌基因(KynB)→代谢物(QA)→宿主受体(TIE2)→信号通路(PI3K/AKT),实现“机制全链条”。反向代谢悖论
菌消耗 QA 导致粪便下降,却反向造成肝脏 QA 高浓度,为解释“粪便代谢物与组织效应不一致”提供范例。老靶点新角色
TIE2 传统被视为血管内皮受体,本研究首次发现其在肝细胞表达并介导细菌代谢物信号,为老药 rebastinib 提供肝癌新适应症。临床转化即时性
菌丰度、血 QA、肝 QA 均可作为非侵入或半侵入标志物;TIE2 抑制剂已进入临床,可快速推进“老药新用”试验。
六、展望与挑战
队列外推C. mitsuokai 在不同种族、不同病因(HBV vs NASH)HCC 中的普适性需多中心验证;菌株特异性
宏基因组组装得到 3 个不同 C. mitsuokai 株,仅一株携带 gtr1 高表达等位基因,需明确“毒力株”遗传标记;QA 剂量窗口
QA 具神经毒性,系统性抑制 TIE2 需评估血脑屏障副作用,或可开发肝靶向递送系统;联合干预
菌清除(抗生素/噬菌体)+ TIE2 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三联方案,或可在晚期 HCC 中测试;因果 vs 相关
虽在 GF 小鼠完成因果实验,但人体菌-癌互作长达数十年,需建立菌群-代谢物-影像长期随访队列。
七、结语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从“粪便菌群”到“肝内菌影”,这项研究把 C. mitsuokai 推向 HCC 致病菌的前沿。它用 QA-TIE2-PI3K/AKT 轴告诉我们:细菌不仅可以“毒”在肠道,还可以“毒”在代谢物、受体和信号通路。阻断这条“暗线”,或许能为全球每年逾 40 万 HCC 患者打开一扇精准防治的新窗。
来源:医学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