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方操着流利话术,把“区块链溯源”“量子对冲”挂在嘴边,听得人心头发热,可一追问资金投到哪里、收益从何而来,就开始东拉西扯。这些绕着弯说话的人,像给空盒子裹上金箔,看着耀眼,一摸全是虚的。
一、华丽话术下藏着什么坑?
朋友圈突然冒出个“科技精英”,天天晒游艇下午茶,头衔堆得比名片还长,开口就是“新能源风口”“物联网闭环”,却从不说清自己到底做了什么项目。
手机里也挤进来陌生来电,对方操着流利话术,把“区块链溯源”“量子对冲”挂在嘴边,听得人心头发热,可一追问资金投到哪里、收益从何而来,就开始东拉西扯。这些绕着弯说话的人,像给空盒子裹上金箔,看着耀眼,一摸全是虚的。
他们吃透了普通人的心理:面对高深概念容易怯场,听见“高大上”词汇就自动信服。可偏偏有较真的人发现,这些看似唬人的包装,其实一戳就破。
二、第一招:把“大饼”碾成“碎末”
海口曾有家能源公司,把“新能源充电桩”的噱头炒得火热,宣称投5万8买一台,每周返利一千多,一年就能回本。海报上印着“风口我来站,共同享未来”的口号,还扯出国企合作的幌子,在繁华写字楼里摆起气派排场。
有位投资者没被表象迷惑,追着问了三个问题:你们在海口建了多少个充电桩?具体位置在哪?和国企的合作协议能看一眼吗?这三连问像三把尖刀,瞬间挑破了谎言——公司根本没建充电桩,所谓的合作只是股权关系上的模糊关联。
真实的项目从不怕晒细节。就像正规公益组织会主动公示受助学校地址、捐款流向表格,连买了多少支铅笔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些支支吾吾说不出细节的,不过是用宏大词汇掩盖空虚,一放大细节就露了马脚。
三、较真两步,逻辑链当场断裂
杭州有伙人更狡猾,收购真公司伪装实力,用直播、研讨会包装“专家”人设,靠拉人头返利骗走2000多人3个亿。他们的话术听起来天衣无缝:“政策扶持、技术独有,稳赚不赔。”
有人顺着逻辑往下挖,当场问懵了宣讲员:“既然项目这么赚钱,你们自己为啥不砸锅卖铁投进去,反而拉我们这些外人?”“说技术独有,能拿出权威机构的认证报告吗?”对方支支吾吾扯到政策文件,却连最基本的技术参数都说不出来。
这就是伪装组织的死穴:他们的逻辑是断链的,只敢展示精心打磨的开头,绝不敢让别人顺着往下问。就像那些喊着“零门槛月入50万”的创业机构,根本经不起“你为啥自己不做”的灵魂拷问,一放大逻辑就全是漏洞。
那些包装出来的“完美外壳”,其实脆得像薄冰。不用懂复杂理论,不用查海量资料,只要盯着细节追问、顺着逻辑深挖,骗子的假面就会自动脱落。毕竟,真正做事的人忙着落地,只有骗子才把心思花在话术上。
来源:爱情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