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娃聊了1小时预制菜,笼包问我:爸,怎么社会在不断淘汰「好东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2:54 1

摘要:大家出行前都会上小某书猛看攻略,种草各种奢华大气上档次的早茶、粤菜。

话说,

截至发文前,还正有外省准备带娃来广东玩的朋友问我:

包爸,

都说食在广州,

推荐哪个好吃啊?

包爸,

广州吃啥不踩雷?给个必吃榜吧!

每次被问这个问题,我都要……呃呃啊啊……结巴半天。

不是我不知道,

而是有点。。。。不好意思说。

因为我们一家爱吃的。。。似乎有点拿不出手。

这几年,

大家出行前都会上小某书猛看攻略,种草各种奢华大气上档次的早茶、粤菜。

这一类的餐厅,

有些确实很好,但太贵,人均都要150+起步,我们几乎不太去。

剩下还有很多所谓的网红店……几乎全是提前备好的,预制菜。

广式早茶店里,

10家8家的虾饺,都一个尺寸,一个味道。都是打开包装加热后,就给你端上来了。

虽然预制菜有些味道好,价格实惠的,我们也会吃。

但说实话,

长期吃?真心爱吃?不吃会想?

我们家还是更中意那种,

路边街角,

其貌不扬,甚至服务不咋地,满桌都是街坊邻里的小店,

随便点盘现做的红葱头走地鸡、菠萝咕噜肉……

吃一口,热气腾腾,鲜香爽口,很满足。

甚至,

很多我们自己喜欢,还会推荐给朋友的店,位置都不在城区里,

要开车一个小时,

最后一脚刹停在一个破破旧旧,毫无环境可言的农家小院。

怎么看,都没有城里餐厅的高档气派。

但和家人老友出去吃饭,我和包妈,最喜欢就是这些店。

因为这样的农庄,是满园自养的走地鸡,现摘的青菜、

做为一枚广东人,新鲜,几乎是我们对食材最长久的执着。

(@给我们现挖竹笋的老板)不过,我为啥突然聊起“吃饭”了?其实是因为最近我跟笼包的一次对话,我和笼包,越聊越感到惋惜。惋惜啥呢?惋惜 ——

我们的社会,

好像真的一直在淘汰,好的东西。

上周末我们出门爬山,笼包一路在听他的新闻周刊,

那几期都在不同角度地聊一个社会热点:西贝的预制菜,

这件事背后的种种弯弯绕,各方的心理动态,深挖起来实在是有意思,

也很有意义。

当时我顺口问娃,你听完,有啥感受?

没想到,笼包说:

爸,其实我很纳闷的,

听下来,大家其实都是更支持新鲜现炒的,但为什么感觉,我们身边那些坚持现炒现做的餐厅餐馆,

好像反而活得没那么好?

。。。。

娃这想法,让我着实愣了一下。

扎心了老铁。

网上用户的呼声,是真实的,

线下大家的选择,也是真实的。

现实的体感真的是专注食材的传统个体餐饮店,越来越难。

比如我们一家人很喜欢的粤菜馆、乳鸽店,郊外的烧鸡店,

前几年都是要排队吃的,开业10多年,连外卖APP都还没有上,问老板为啥没外卖,他说堂食的都来不及做。

去年开始,每次去都不用排队了,外卖也开始上线了,甚至有一家还倒闭关门了。

为啥?

因为现在商业社会的逻辑是,一个餐饮品牌,想做大做强,有更高的营收和利润?

那就避不开规模化。

但一旦规模化,就必须确保门店出品的稳定性、多个门店的食材标准和安全,

还得避免餐厅对厨子的依赖,

不能今天好手艺的厨师扔铲子不干了,出品品质下滑就没生意了。

总之,

底层逻辑就是,商家希望不断地用更低成本,获取更高营收。

因此,像西贝的标准化流程,是很多餐饮品牌都在追求的模式。

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统一口味,门店收到后再简单加工下就行。

这样执行下来:

✅菜品的出品稳定性,更高了

✅出餐速度,更快了,也代表着翻台率,更高了

✅操作简单,对员工的依赖性更低了,技术难度低,工资自然更低了

省下来的钱,还能咔咔砸营销,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国外的麦当劳、KFC,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才能开的全球遍地都是。

这种商业模式,

本身,是没问题的。

西贝翻车,更多的是它走了标准化快餐这类模式,结果给消费者的预期,是高端现做,收的价格,也是高端现做。

但,

私下里撇开价格不谈的话,

西贝这类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作业的企业,

在现在,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大概率才会是活得好以及活得久的玩家。

像我和笼包、包妈喜欢的那种,热炒、现做,累死了都做不到这样的规模和盈利。老板们都是赚个糊口钱,担着良心和街坊邻居的信任,过着平凡忙碌的小日子。社会的发展,底层推动的还是经济。经济诉求下,一切向规模化看齐,一切向标准化操作,于是,集体的高速奔跑之下,我们真的在丢失了很多对“个体”来说,美好和珍贵的东西的。除了饭店,还有像旅行,几个月前,我们一个游玩大半个中国的朋友,从云南景迈山回来,跟我们说:那是她近10年来,国内去过的最好的旅行体验。为啥?其他景点、古镇、城市,越来越被商业化得千篇一律的时候,那个山里的寨子,竟然还保持着淳朴的原住民生活。朋友喜欢喝茶,景迈山有千年的古树茶林,还能观察到茶树、昆虫、小鸟组成的天然生态循环。朋友跟着当地少数民族茶农采茶,制茶,走一路喝一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体验,和其他同质化的景区一比?一下就稀缺、珍贵、令人印象深刻了。(@朋友发来的景迈的千年古树)商业时代推动下,吃、穿、用、行的规模化、标准化,是避不开的必然。但,聊到这儿,我想又绕回最开始的问题:那些美好的事物,真的会被淘汰吗?前天放学回家路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笼包。笼包琢磨了半天,说不会是的,我心里的答案也是:不会,因为细想一下,你身边是不是多了很多大厨主理的私房菜?价格不菲,菜单都是根据菜市场当天有什么新鲜好货而每日变动的。又像我之前因为闪了腰而认识的正骨师傅,他的行业受到很多规模化经营的理疗店的冲击。但他的小店即使收费不低,而且也没做任何宣传,靠着一手真能解决病痛的真本领,单凭客户的口碑相传就不用愁生意了。又例如被工业化生产挤到边缘的手艺人们,我昨天看新闻正好刷到的一位00后,帮客户做老房子的微缩模型,200元的成本,售价均价1万一个,年入百万,想要找他接单还要排队。

商业社会,或许终将通过更低价格、更低成本,更易传播和复制的标品,来抢占大众市场的基本盘。

但,这些“好东西”被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这些过去在行业内属于标配的能力、技术、手艺,

如今变成了稀缺的事情,当重新找到合适的生态位时,

反而能在当下、在未来,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技能,

卖出,

比从前更高、更贵的价格。

最后的最后,

能看到这的,都是铁铁的老粉了。

我也坦诚相告,今天咱通篇在聊餐饮的标准化。。。。。。

可是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

——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在标准化。

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将考核标准进行规范、统一,

阅读理解这样的主观题,都强行要有正确答案。

为啥?

因为这样教师好培训,内容也好传递,孩子们也能更公平地被考核。

我惋惜被预制的虾饺,

更惋惜,被一刀切的孩子。

孩子们不是西兰花,也不是羊腿。每个娃身上的特质,差的十万八千里。

标准化的餐饮,出品了一批一批的预制菜。

标准化的教育,也正在出品一批一批的预制人。

预制菜,注定卖不上高价。

预制人呢?

遍地找不到工作、没办法适应社会的高学历名校生,底层原因,到底是为啥呢?

没法说更多了,

能看到这的老友,希望能琢磨10秒这个问题。

稀缺的价值 = 高价。

如果咱真的想娃未来在社会上,能有更高、更强的经济收益来保障生活,

我们真正要刻意保留or培养的,或许,绝不该只是校内的成绩。

最后,

今晚,我和包妈就要收拾十一的行李了。

准备继续出发,带笼包去海边玩。

许愿没台风,

许愿别下雨,

许愿少排队。

更多干货
比起985、211,这才是咱娃终其一生,该当做「目标」死磕的事......亚文化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来源:奇博士育儿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