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为何城里人争相往村里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3:54 1

摘要:农家院里,欢声笑语回荡在稻浪间;乡村小道上,游客手提果篮,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个国庆假期,一股“返乡潮”正悄然逆转,无数城市人纷纷奔向农村,寻找心灵栖息地。

农家院里,欢声笑语回荡在稻浪间;乡村小道上,游客手提果篮,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个国庆假期,一股“返乡潮”正悄然逆转,无数城市人纷纷奔向农村,寻找心灵栖息地。

清晨六点,赵大哥的农家乐院子已经热闹起来。来自上海的李女士带着两个孩子,正跟着主人学习喂鸡,“孩子们从没见过活鸡下蛋,今早亲手从鸡窝捡了鸡蛋,兴奋得不得了。”

在江西婺源,金黄的稻田里,一群游客手持镰刀,体验收割的乐趣。“让孩子知道米饭从哪里来,这比上任何补习班都值得。”一位父亲感慨道。

01 农村旅游,火爆现象背后

这个十一假期,农村旅游不再只是“吃个农家菜”那么简单。业内报告显示,**乡村游正成为假期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

“去年十一,邻县农村旅游接待超200万人次,收入破8亿。今年民宿、拓展项目多了,估计人得挤破门槛。”一位旅游从业者表示。

乡村游的魅力何在?在古村落的老房子里感受历史,在田埂上呼吸稻花的香气,这些简单纯粹的体验,反而成为都市人眼中的奢侈。

摘个柿子、包顿饺子,农家菜香得能飘半里地。这种与土地连接的感受,是城市中任何高档餐厅无法提供的。

02 微短剧,乡村的新名片

在广东高州,一种新的乡村推广方式正在兴起。“微短剧+三农”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截至目前,高州已吸引108个剧组来取景,推出《荔乡新梦》《古荔新枝》等108部三农题材微短剧,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280万人次。

微短剧不仅带旺了荔枝、龙眼等特产销售,更促进了文旅融合。**滩底村集体收入增长40%,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万元**。

“当前,高州正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探索数字内容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高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巧智表示。

03 数字技术,改变乡村面貌

在今年的第27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智汇农加工·数贸领未来”的主题凸显了数字化对农业的深刻影响。

展会将集中展示智能分选、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工厂等先进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智慧引领”与“数字赋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农业机器人在智慧种植、智慧养殖等领域的应用,正以智能化装备替代人力,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农业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04 文艺,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方案重点任务包括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以及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

“村BA”、村超、村晚等“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全国各地乡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05 乡村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旅程

这股乡村热,不仅仅是城市人单方面的“下乡”,更是乡村与城市的一次“双向奔赴”。

对于农民来说,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乡村提供了缓解压力、寻找生命本源的机会。

“当我看到那片金黄的稻田,所有的职场压力、生活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一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0后感慨道。

乡村游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农家乐到特色民宿,从农产品直销到体验式农业,乡村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夕阳西下,高州滩底村的广场上,村民和游客一起观看当地拍摄的微短剧。屏幕上,熟悉的村庄和农田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不远处的农田里,几位明天就要返程的游客还在拍照留念。“**十一假期来农村,不是逃避,而是找回自己**。”一位游客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迎接来自四方的客人,也迎接着属于自己的崭新未来。

来源:牛羊预混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