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以“城乡中国的教育困局与破局”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报告厅举办。《城乡中国的教育》作者、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现场作主旨分享。
9月29日,以“城乡中国的教育困局与破局”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报告厅举办。《城乡中国的教育》作者、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现场作主旨分享。
活动现场
《城乡中国的教育》一书由团结出版社于2023年12月出版,该书以中国近代城乡关系演变为背景,聚焦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深层影响,作者结合多年教育政策研究经验及实地调研考察经历,系统梳理了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进程中教育理念、政策、制度的转向和城乡教育的变迁。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诸多专家学者及媒体好评,被誉为“一部用情怀写就的教育著作”。
《城乡中国的教育》作者、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
分享会上,柯春晖以“再回首:城乡中国的教育”为题,分享了该书创作的心路历程,分析了中国城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在不断探索中改革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城乡教育的未来展望。他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农村教育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均衡问题等,开始进入公共政策研究的视野,也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始终有两个生动的背景,一是现代化进程以及引发的深刻的变化,二是城市化进程以及城乡关系的变迁。
柯春晖认为,城乡关系的矛盾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城乡二元结构,铸成了坚厚的社会结构框架,铸就了中国社会和公共政策的性格,铸就了中国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性格。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政策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政策的理念、目标、取向都很不一样,农村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教育的现象而存在。柯春晖围绕城市随迁子女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看护、“小镇做题家”、“孔乙己的长衫”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分享了城乡中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育现象。
柯春晖认为,城镇化下半场的教育,尤其需要考虑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等因素。柯春晖表示,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顺序,做正确的事儿,有时需要直觉和运气,但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作者柯春晖作主旨分享
活动现场,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副书记刘洋、华中师大龙岗附属中学集团崇真学校书记郭俊根作为校长代表分享了阅读《城乡中国的教育》的心得与感受。
刘洋认为该书作者柯春晖关注的更多是普通人,对底层群体教育的重视以及实现的程度,彰显着社会的公平,也体现着文明程度;而能否持续的关心关注底层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并为他们鼓与呼,体现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书中既有对中国教育不完美的揭示,同时也有对中国教育乌托邦构想的期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以贯之的教育理想与情怀追求。
郭俊根表示,《城乡中国的教育》清晰展现了中国教育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度绑定,以及其随着经济的转型而不断调整的发展路径。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教育公平被进一步推进,但基于历史沉淀与现实因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城乡教育落差、发展的不均衡依然存在。郭俊根认为,应对这种不均衡,除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社会观念的转化,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也应该担负起更多的使命职责。
据介绍,自2024年以来,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系统读书会组织开展了阅读、分享《城乡中国的教育》读书活动,众多读书会成员撰写、分享了读书心得。本次读书分享活动是2025年龙岗区教育系统书记、校长大讲堂首次围绕一本书并邀请作者亲临现场与大家分享,200余位中小学学校书记、校长到场聆听。他们对该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普通读者对城乡教育发展与困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
拓展阅读
▪ 内容简介
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入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阔背景之下,回顾、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及演变,探讨其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型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如何曾经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全方位呈现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演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独特性和内在机理,分析长时间里我国公共产品和制度供给及教育政策与制度的“城市偏向”。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
综合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对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相关教育政策、制度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城乡二元社会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生成逻辑、演变历程。通过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办学体制、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中小学学制和重点学校制度的探讨,来说明我国教育制度曾经的城乡二元性。选取中小学教师政策、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政策、中小学“就近入学”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政策等,展开讨论长时间里我国教育政策的城乡有别、城乡差异。
运用教育叙事方法,对城乡中国背景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教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记录。选取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大学生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等作为研究和考察对象,讲述他们的遭际,并进行政策和制度分析。选取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会宁中学等,分析中国大地上曾经普遍存在的“县中”现象,揭示其与教育政策、制度的关联。
就城乡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展开探讨,讨论了新中国教育公平的演进路径、受教育权利及实现中的城乡差异,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层、城乡流动的关系,展开讨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里的教育公平问题。从伦理的视域,探讨制度伦理、政策取向的意蕴及其价值,对城乡中国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进行审视,对其合理性、正当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困境、困惑,致力于揭示“好的政策、制度应当是怎样的”、“何以可能”。
讨论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宏大实践,展开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育理念、政策、制度的转向和城乡教育的变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场域之中,就城镇化下半场中国城乡教育的未来可能进行了探讨,提出要重塑城乡教育版图、重构城乡教育政策体系、改变城乡教育制度落差、重建城乡教育生态,期盼有教无类的梦想在中国大地真正得以实现。
▪ 作者简介
柯春晖,博士,现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多年从事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参与过许多重大政策性文件的制订,承担或参与过许多重要文稿的起草;主持或参与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研究,有多篇文章在报章杂志发表。
- THE END -
来源: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