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元 | 国内艺术评论需要有一种兼顾国内外艺术评论差异的思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1:42 1

摘要: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要在国际上占有地位,其中就有一个绕不开艺术评论全球通用的问题。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现在国内与国外的艺术评论,在传统、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构建一种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不仅对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塑造中国艺术的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要在国际上占有地位,其中就有一个绕不开艺术评论全球通用的问题。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现在国内与国外的艺术评论,在传统、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构建一种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不仅对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塑造中国艺术的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

对此,我们先要厘清国内与国外艺术评论的主要差别,然后再探讨如何去构建一种能够“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

我所说的这种差别,并非绝对优劣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哲学基础、艺术市场发展阶段和学术体系。

从维度上来看,目前国内艺术评论 (传统主流) 与国外艺术评论 (以西方为主导)的落脚点为,前者在于感悟式和体验式的哲学与美学角度,它深受儒释道传统影响,强调“意境”、“气韵”、“神似”;评论语言常带有诗意、比喻和模糊性,注重作者个人内心的共鸣与领悟。 后者注重理性分析和哲学思辨,它源于古希腊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逻辑、概念清晰、系统分析,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紧密结合。

方法论与话语体系上,前者以史带论,注重传承,常从艺术史、师承关系、笔墨技法等角度切入,带有一定的“品第”传统,话语体系相对内敛和圈子化。 后者理论驱动,跨学科交叉,熟练运用形式主义、图像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等各种批评理论作为工具,解构作品。

在功能与角色定位上, 前者其中有些内容由人情与市场驱动,部分评论沦为艺术家宣传的“软文”,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同时学术与市场完全脱节,学院派评论有时过于晦涩,远离公众和市场。 后者为“文化阐释者”,向观众解释艺术中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作为市场的“看门人”,评论与艺术市场、博物馆、画廊体系紧密挂钩,直接影响艺术家声誉和作品价格; 多数独立的尖锐的批评又被视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尽管如此, 我认为,两者都可以归于不同的“理论建构者”,其评论本身也是一种理论生产和知识创造。

现在,我们的艺术市场正处于一个既拥有深厚的本土传统,同时又深度卷入全球化浪潮的独特节点。因此,我们需要的评论思维不应则是简单的“中体西用”或“全盘西化”,而应该在 “传统的现代化”与“外来的本土化” 的双向过程中,亟待构建一种“融汇与独立”的评论思维新范式。

在方法论上,打通“感悟”与“理性”的任督二脉

首先要以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为骨架,学习并熟练运用国际艺术界共通的分析方法、理论工具和严谨的论证逻辑。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评论在国际对话中不被视为“他者”或“失语”。

其次要以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核为气血,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气韵”、“虚实”等核心概念,用清晰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转译和阐释。在避免空洞套话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形式、材料、空间营造出这些美学品质。

比如在评论一位水墨艺术家的作品时,不仅要分析其笔墨师承(史),解构其画面构成(形式分析),还要运用中国美学的“留白”概念,并结合西方现象学关于“感知”的理论,来探讨画面空间与观众心理空间的互动关系。
价值判断上,平衡“文化本位”与“普世关怀”
我们要坚守自己文化的主体性,评论应能敏锐地发现和阐释艺术作品中的中国精神、东方智慧以及本土经验的价值。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为全球艺术贡献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同时要拥抱人类共同议题,其评论需将作品置于全球语境下,讨论其关于科技、环境、性别、身份、全球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议题。让作品既能与本土观众共鸣,也能与国际社会对话。

比如评论一件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仅要分析其反映的中国特定社会变迁(文化本位),也要探讨其对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性体验”的普遍性描绘(普世关怀)。

角色定位上:成为“独立的批判者”与“专业的桥梁”

我们要强调重塑评论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这是构建公信力的基石。评论必须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健康的批判不是抹杀,而是建设性的对话,它能促使艺术家反思、市场冷静、公众成长。

更要扮演专业的“翻译”和“桥梁”,对内向本土藏家和公众“翻译”那些运用了新媒介、新观念的当代艺术,降低理解门槛,提升大众整体审美能力。对外向国际艺术界“翻译”中国艺术的深层文化逻辑和当代实践,避免他们仅从猎奇或政治符号的视角误读中国的艺术。

话语体系上:打造“可理解的精确”与“有深度的亲和”告别“两张皮”,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套用西方理论术语的“诘屈聱牙”,另一种是沉溺于传统话术的“云山雾罩”。

追求清晰、精准、有文采的语言,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专业的深刻思想。这样,它才能吸引人阅读,引导人深思,达到艺术评论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作为个人观点而言,我觉的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本质上是一种 “双语能力”——既懂得如何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也要懂得如何用中国的智慧去丰富和挑战世界的既定叙事。

当我们的艺术评论能够同时做到逻辑严密而又充满灵性,扎根传统而又直面当代,独立批判而又心怀建设,那么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宝贵的“软资产”。它不仅能引导市场价值回归艺术本身,更能助力中国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实现从“被观看”到“平等对话”,最终成为不可或缺的积极建构者。这条路虽然任重道远,但它无疑又是值得所有艺术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