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酸菜鱼服软了!关店65家丢傲娇规矩,活鱼招牌还能撑多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32 1

摘要:更让人唏嘘的是,那些被奉为“品牌灵魂”的规矩碎了一地,连“活鱼现做”的招牌都快扛不住了,这个靠“教育消费者”走红的网红巨头,终究还是低头服软了?

“超过4人不接待,辣度改不了,外卖没有门”——曾靠着这套“傲娇店规”火遍全国的太二酸菜鱼,如今彻底变了样。

沈阳所有门店全关,杭州23家店闭了6家,半年内全国净关店65家,曾经4.9次的“行业顶流”翻台率跌到只剩3.1次。

更让人唏嘘的是,那些被奉为“品牌灵魂”的规矩碎了一地,连“活鱼现做”的招牌都快扛不住了,这个靠“教育消费者”走红的网红巨头,终究还是低头服软了?

1、

太二的“横”,在餐饮圈曾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2015年刚出道就不走寻常路,把“反服务”做成了标签:朋友聚餐凑5个人?直接拒单,理由是“人多影响味道”;吃不了辣想减辣?店员能给你上一课:“这是百次调试的黄金辣度,改了就不是太二了”;想打包带走?没门,早期连外卖渠道都没有,主打“要吃就得排队等”。

偏偏这种“拽拽的”姿态戳中了年轻人的痒点,社交媒体上,晒太二排队小票、吐槽奇葩店规成了潮流,“吃太二”从吃饭变成了社交货币。

2019年巅峰时,太二日均翻台率4.8次,和海底捞平起平坐,单店月营收轻松破200万。

靠着这股势头,母公司九毛九2020年成功港股上市,市值一度冲过400亿港元,太二常年贡献集团70%以上的营收,是妥妥的“现金牛”。

那时的太二,真敢“拿捏”消费者,老顾客记得,早年续碗米饭都要加钱,酸菜鱼分量卡得死死的,多一勺汤都不给。

但架不住味道能打,加上“活鱼现做”的宣传,大家即便吐槽“规矩多”,也愿意为这份“较真”买单。

可现在再进太二门店,“傲娇”早没了踪影,4人桌悄悄换成6人圆桌,店员还会主动帮拼桌;辣度栏多了“微辣”“少辣”,再也没人硬邦邦地教育你;外卖软件上,卫星店早就上线,小份酸菜鱼随点随送。

更打脸的是价格和分量的“反转”,客单价从80元跌到71元,创下7年来最低,可消费者却说“量少得可怜”:“以前两人吃不完,现在三人不够吃,花200块都吃不饱”。

后来涨回73元,口感却没跟上,又被骂“性价比越来越低”。从“我说你吃”到“你要我改”,太二的服软背后,是藏不住的业绩焦虑。

2、

太二之所以放下身段,说到底是“不得不服”。

2025年上半年财报把困境扒得明明白白:营收19.48亿元,同比下滑13.3%;门店从612家缩水到547家,半年净关65家,这是上市以来首次门店收缩。

母公司九毛九更惨,半年关了88家店,占总门店数的一成多,这是上市以来最猛的一次收缩。

集团营收27.53亿元,同比降10.1%;净利润5871万元,跌了13.7%,市值从巅峰时的550亿港元蒸发到只剩70亿左右,缩水超480亿。

更要命的是,同店销售已经连跌6个季度,太二的同店销售额上半年跌了19%,翻台率从3.8次降到3.1次——要知道餐饮行业里,3.1次已经接近亏损边缘了。

闭店潮来得又快又猛,沈阳消费者发现,当地所有太二门店都挂了“暂停营业”,官方门店列表里早已没了沈阳区域;杭州大悦城、万象城等核心商圈的门店也陆续歇业,23家店闭了6家。

九毛九自己也承认,关的都是“经营未达预期”的低效门店,但88家店的闭店成本,狠狠耗掉了企业的元气。

3、

比闭店更可怕的是信任崩塌,2025年有媒体实测,杭州某门店点单7分钟酸菜鱼就上桌,速度快得让人怀疑是预制菜。

面对质疑,太二客服终于说实话:全国只有68家“鲜活门店”用活鱼现杀,其他门店全是“每日鲜配的鱼柳”。

消费者心里的账算得门清:花70多块吃预制鱼柳,不如在家买20块的预制菜加热,味道差不了,分量还更足。

曾经靠“活鱼现做”立住的人设,就这么被快速出餐戳破了,雪上加霜的是,长沙一家外卖卫星店还因半成品没标保质期,被市场监管局责令整改,口碑再遭重击。

太二的“傲娇”本靠“供不应求”撑着,可现在市场早变了天。

酸菜鱼赛道成了红海,2025年门店总数2.58万家,但全年净减3331家。“鱼你在一起”靠人均30-40元开了2437家店,8月还开了40家新店;新锐品牌“落汤鱼”人均才26.55元,门店也有622家。

太二夹在“高价预制菜”和“低价鲜活替代品”中间,优势越来越模糊——大家不是不爱吃酸菜鱼了,是不爱吃太二了。

4、

眼看业绩口碑双跌,太二终于慌了,2025年3月推出5.0“鲜活模式”,从产品到门店大改,试图靠服软赢回消费者,可这套自救方案,看着热闹,隐患不少。

最核心的改动是“重拾新鲜招牌”,68家试点门店搞了全明档厨房,餐桌边就能看见烹饪过程,头顶电子屏实时显示“黑鱼AB-07,14:52杀,15:37到店”,扫码能查鱼的来源。

官方说这能让“鲜”可视化,效果确实肉眼可见:试点店周末翻台率能冲到6-8次,远超集团3.1次的平均水平,同店销售还涨了30%。

但这招治标不治本,改造成本高得吓人,大型门店改一家要180-200万,工期45天;就算是轻改造,也要20-30万。

现在全国547家店,只改了68家,计划年底改到150家,2026年才完成全部改造——对现金流本就紧张的九毛九来说,这无疑是巨大负担。

更有人爆料,所谓“活鱼现杀”其实是“统一宰杀后分时段配送”,饭点高峰经常断档,只能用前一天的鱼头凑数,成了“活鱼现组”。

产品上,太二终于打破“单靠酸菜鱼撑场”的死局,新增“活鱼、鲜鸡、鲜牛肉”三大系列,SKU扩展到20多个,还加了家常菜。

可老顾客不买账:“以前吃太二是冲那口独特的酸菜鱼,现在加了一堆小炒,反而没特色了,像个普通家常菜馆”。

新增的60元鲜牛肉炒菜还引发争议,毕竟这价格在湘菜馆能点两份了。

为了拉新,太二还放下身段搞下沉,开了20平的“太二鲜厨”社区店,主打人均38元的小份酸菜鱼,还和山姆合作卖预制酸菜鱼、松鼠桂鱼。

上半年货品销售收入同比暴涨140%,占了总营收的4.8%,成了唯一增长的板块。

可矛盾也来了:一边在门店强调“鲜活现做”,一边大力卖预制菜,消费者难免犯嘀咕:“到底哪个才是真太二?”而且低价社区店和高价门店抢客,老顾客觉得“掉价”,新顾客又可能被更便宜的“鱼你在一起”抢走,反而两头不讨好。

太二从横到服软的转变,其实是所有网红餐饮的缩影,靠反常规营销和爆款单品走红不难,但想长久活下去,光靠教育消费者的傲娇可不行。

太二早年的成功,本质是踩中了年轻化营销的风口,奇葩店规、“二文化”精准抓住年轻人追求个性、爱晒社交圈的心理,让吃太二成了打卡行为。

可风口一过,营销噱头失效,消费者终究要回归“好吃、划算、放心”的本质需求。太二恰恰在扩张中丢了根本:用鱼柳代替活鱼、悄悄减分量,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5、

更致命的是“路径依赖”,太二靠酸菜鱼火了十年,却一直没解决产品单一的问题,直到赛道挤爆了才想起拓品类,早就晚了。

反观海底捞,虽然也有争议,但早就在服务、场景、供应链上多维度布局,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强。网红品牌把“营销”当核心,而非“产品”,注定走不远。

现在的太二,还在服软的路上摸索,关低效店、搞鲜活改造、卖预制菜,每一步都是在为早年的傲娇买单,可消费者的信任像玻璃,碎了再粘也有裂缝。

太二能不能翻身,关键要看能不能把“新鲜”“性价比”落到实处——比如快点完成所有门店的鲜活改造,别只靠68家试点撑场面;平衡好预制菜和堂食,别自相矛盾。

毕竟餐饮行业从来都是“用嘴投票”,当年大家愿意排队两小时,是因为太二的味道和态度值得;现在要是改不到点子上,就算把规矩全改了,姿态放得再低,消费者也未必回头。

太二的故事还没结束,但它已经给所有网红餐饮提了醒:别把傲娇当个性,能守住品质的服软,才是真聪明。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