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王晶风格天差地别?同从编剧起步,《繁花》争议揭旧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3:53 1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王家卫和王晶,这两位风格天差地别的导演,竟然走过同一条路?知见局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繁花》编剧风波又把编剧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回望几十年前的港片黄金时代,你会发现,他们俩的起点,竟都是——编剧。

你有没有想过,王家卫和王晶,这两位风格天差地别的导演,竟然走过同一条路?
知见局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繁花》编剧风波又把编剧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回望几十年前的港片黄金时代,你会发现,他们俩的起点,竟都是——编剧。

王家卫,现在是艺术电影的代名词。《花样年华》《一代宗师》,每一帧都像诗。
可你知道吗?他24岁那年,只是永佳公司里一个默默无名的新人编剧。
那时他写的,是追女仔喜剧、警匪片,风格平平,甚至有点“俗”。
不是他没才华,而是那个年代,编剧只是导演的“工具人”。
故事再好,也得服从导演的意志。
直到他拍了《旺角卡门》,才真正把心里的话,拍成了自己的电影。

而王晶呢?他一入行就如鱼得水。
作为“影二代”,他写剧本又快又多,一年三四部是常态。
有人说他“烂片之王”,可他的《赌神》《整蛊专家》却让无数人笑着走进影院。
最夸张的是拍《整蛊专家》那会儿,他45天无剧本开拍,每天凌晨四点爬起来写当天戏份。
35天杀青,票房大爆。
这不是天赋,是拼命。
他不在乎“艺术”,只在乎观众喜不喜欢、电影赚不赚钱。

听起来,一个追求极致美学,一个拥抱市井烟火。
但他们的来时路,其实惊人地相似:都是从编剧起步,都在那个“剧本不值钱”的年代挣扎过。
那时候,港片工业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编剧只是其中一颗螺丝钉。
有人熬出头,成了大师;有人被磨平棱角,成了“写手”。
可无论哪种,他们都曾为一句对白、一个桥段,熬过通宵。

有网友分享说,他父亲80年代在片场打杂,亲眼见过编剧蹲在角落改稿,导演在旁边催:“快点,演员等不及了!”
那时没人问“这故事是谁写的”,大家只关心“这电影能不能卖”。
这种轻视,延续至今。
《繁花》的争议,不过是旧伤复发。

但知见局想说:故事,从来不只是导演的。
没有编剧埋下的种子,再美的镜头也开不出花。
王家卫后来不用剧本,是因为他早已把故事内化成呼吸;
王晶能日更剧本,是因为他深谙观众心头的痒。
他们殊途同归,恰恰证明——编剧,是电影的灵魂起点。

今天,我们或许该重新问问:
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还在认真写故事?
谁又愿意为一个好剧本,多等一天?

如果你也被这些“来时路”触动,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你心中最打动你的电影台词,出自哪位编剧之手?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创作者”。
也别忘了关注头条号“知见局”,我们一起在喧嚣中,守住一点对故事的敬意。

来源:小柳追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