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起科普风帆,感受未来科技。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策划的以“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为主题的系列展示活动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正式开启。
扬起科普风帆,感受未来科技。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策划的以“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为主题的系列展示活动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正式开启。
从仅重4.21克的太阳能飞行器到将污泥转化为资源的“能量工厂”,从6G智慧产线到神经义肢手——在这里,未来科技触手可及,创新的种子在年轻的心中悄然生根。
一场关于未来科技的神奇之旅
明媚的阳光下,一个巴掌大小的微型机器人在空中辗转腾挪。它仅重4.21克,在纯自然光供能下能够自由起飞并持续飞行。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CoulombFly”太阳能微型飞行器,其适应多种工作环境的能力,足以让我们窥见飞行器技术的未来。
“CoulombFly”太阳能微型飞行器
未来的飞机会是什么样子?超声速飞行是否已突破燃油效率低、噪声污染大的瓶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与天目山实验室联合推出的“天目山十号”超声速飞机(概念机),通过更加合理优化的设计,在更高巡航速度下实现了更优的燃油效率,产生的声爆远低于第一代协和客机,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案。
超声速飞机(概念机)
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不是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体。观众可通过近距离观察、浅显幽默的介绍以及沉浸式互动体验,真切触摸科技脉动。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通过一方方小小的展台,搭建起现实与未来科技沟通的桥梁,也为各科研团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更为广大科技迷和青少年学子拓宽了想象的空间。
优化未来科技创新的良性生态
“每一项科技创新的背后,都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提升。”清华大学科研团队表示,未来科技不仅依赖单一技术的突破,更依赖于科技生态的整体演进。每一个细分进展都需要多领域创新的共同推动。清华大学研发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和多模式微型轮式机器人,便融合了力学、材料学、电子控制等多学科技术。研发团队在攻克“连续变形与锁定”这一技术难题时,将跨学科协作与创新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为科技生态的持续进化提供支撑。未来,协同发展仍是科技创新的主流趋势。
在“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系列展示活动中,“协同”“跨学科”以及“科技生态”成为关键词。事实上,布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协同、跨学科、科技生态”等元素的科技生态优化实践。
专家指出,当代科技生态已演变为一个高度复杂、动态且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它不再是一系列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由底层技术作为“土壤”,中端产业应用作为“共生体”,以及顶层法规、伦理与市场需求作为“气候”所构成的整体。
这一生态的核心特征在于“融合”与“赋能”。中国电信研究院的“6G赋能智慧产线”以“6G+云化控制”为核心,全流程融入6G关键技术,实现AI赋能无线通信,构建“工业神经网络”。通过工控智能体,帮助用户实现“亚毫秒级实时控制”和“分布式智能协同”的柔性智慧产线。这种跨界融合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中国电信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在向观众们讲解展品原理
中国电信研究院以个性化魔方的生产为例,向观众展示了未来6G网络如何赋能智慧工厂
参观完整个展区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专家表示,健康科技生态的关键在于维持“动态平衡”。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能否构建开放、协同、负责任的创新环境,将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在全球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系列展示活动正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突出展示了系统性与互动良性关系。
科普传达奋斗严谨的“工匠精神”
在追求短平快效应的时代,工匠精神是科技长远发展的“压舱石”。它确保技术进步不仅是速度的竞赛,更是质量、深度与可持续性的沉淀,是科技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内核。为让“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系列活动深入人心,实现科普传播与公众参与质效双升,主办方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将工匠精神融入科普活动中。
为获取一个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可能连续通宵蹲守;为修复一个系统漏洞,他们不惜将整个模块推倒重来;为从数万条数据中找出规律,需逐条代入代码反复验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千锤百炼。这种执着追求不仅赋予科技产品流畅的体验与温度,甚至使其展现出艺术般的美感。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是功能的实现者,更是追求极致的‘偏执艺术家’。我们追求简洁、精致、高效、美观,对内在质量的坚持,如同工匠对待榫卯结构,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可靠。”东南大学宋爱国团队表示,未来的科研既需传承“工匠精神”,更呼唤“创新的工匠精神”。
在力触觉系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宋教授团队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错综复杂的代码和微米级的零件,在基础研发中耐得住寂寞。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为技术大厦打下最坚实的地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的学子们,为实现在激光锻打印技术上的突破,在工程实现中追求完美,在算法优化上“斤斤计较”,在硬件设计上反复打磨,不满足于“能用”,而追求“好用”“可靠”与“优雅”。同济大学研发的将污泥转化为资源的“能量工厂”,在创新中饱含人文关怀——真正的科技工匠,其终极目标不仅是参数领先,更是通过技术解决现实难题,提升人类福祉。这样的作品因此带有温度与责任感。
激光锻打印部件“发动机叶轮”
让科普更有效的“三步法”框架
如何让科普更有效、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系列展示活动以“共情、转化、互动”三步法为框架,让每一个展示项目都包含对未来科技的畅想,对青少年群体的呵护与成长关注。
共情,激发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之光。一位在神经义肢手展台前驻足良久的少年悄悄对同伴说:“我将来也想设计出能帮助人的机器人!”
转化,让那些为量子计算机超强算力惊叹的学生,开始主动搜索“祖冲之三号”的原理视频。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
互动,则为科研团队提供了更多思路,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一位清华科研人员感慨:“这次科普不仅是知识输出,也是一次回归初心的‘充电’。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被科技点燃的梦想,正悄然汇成推动未来的涓涓细流。参展的科研团队收获满满。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成果,更收获了来自下一代最直接的惊叹、最纯粹的热情与最犀利的提问。
“科研之路注定孤独,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必将坚持走下去,依靠的是满腔热忱以及对理想与初心的坚守。”科研团队表示,科普只是第一步,而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活动虽已落幕,科学的种子却已在秋日里生根发芽,静待绽放。
供 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