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试图以为只是昨晚睡姿不对,但一连几天,这种压迫感和偶尔放射到左臂的隐约疼痛却愈发明显。更让刘大爷困惑的是,走路时明明平时可以爬三楼不喘气,如今一层都觉得有点儿累。他把这些症状当作普通的“老寒心”或者休息不足,直到小区里一位老友因猝死让全家陷入悲痛——那一刻,
清晨6点,68岁的刘大爷起床时,突然感到胸口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他试图以为只是昨晚睡姿不对,但一连几天,这种压迫感和偶尔放射到左臂的隐约疼痛却愈发明显。更让刘大爷困惑的是,走路时明明平时可以爬三楼不喘气,如今一层都觉得有点儿累。他把这些症状当作普通的“老寒心”或者休息不足,直到小区里一位老友因猝死让全家陷入悲痛——那一刻,刘大爷才意识到,这些不起眼的“信号”,也许正是身体的无声告警。
心肌梗死,这个让无数家庭有所耳闻却心生畏惧的词,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就突然降临。据《柳叶刀》心血管健康研究显示,70%以上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数周甚至数月,体内已经悄然出现异常提示。但为何多数人会错过?也许问题就出在我们对细节的忽视、对反常现象的自我麻痹。距离“猝死”只差一步,有没有办法早一点识别、及时应对?很多人不知道,“心梗来临”前,这3个表现非常关键,尤其是第二点,常常被误以为是消化问题。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信号不能再忽略。
心梗前的3个信号:身体在悄悄求救
医学上认为,心肌梗死绝大多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急性斑块破裂密切相关。而在发作前,身体往往通过以下三种表现向我们“发警报”——您一定要牢记。
胸口闷沉或压迫感
很多心梗患者早期都出现过间断性胸闷、胸痛。它通常不是剧烈的刺痛,更像是一种说不清楚的“胸口憋闷”。有时还能波及左臂、颈部、背部,类似被重物压住,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约72%的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两周曾有类似胸部不适,只是大多数人当作“心慌气短”对待。
乏力、虚弱及活动耐力下降
这类症状特别容易被误解为“年纪大、累的”。但心脏供血变差时,细胞缺氧,会造成身体异乎寻常的疲劳和全力感下降。哈佛大学医学院有关资料指出,超过65%的心梗预警期病人会出现体力急剧下滑的现象。有研究证实,连续一周内平常能做的家务活突然变得吃力,或是爬楼、走路疲劳感显著加重,都可能是心脏“吃不消”的信号。
消化道不适,如恶心、腹胀、消化不良
不少中老年人,尤其女性,心梗来临前的突出表现可能不是胸口痛,而是胃部不适。这被称为“消化道型心梗预警”。例如无明显原因的胃胀恶心、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感持续多天,查不到胃肠疾病,往往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现。《JAMA Cardiology》期刊曾追踪近2300名心梗病例,女性有42%首发表现为消化道不适。遗憾的是,这种表现最容易被误判为胃炎、胃酸、肠胃感冒,导致最佳救治窗口错失。
如果发现上述信号,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抽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误以为“扛一扛就过去”,否则可能错失最后的自救机会。
为什么这些信号容易被忽略?
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闷一下就好了,不当回事。”
症状非典型化(如纯恶心、疲倦),容易和消化或身体劳累混淆。
自我安慰和侥幸心理——觉得休息一会儿或喝点水会好转。
缺乏心梗预警知识,不知道“胸闷+乏力+胃口不好”可能是心脏出问题。
科学应对心梗风险:这3步要及时做到
遇到怀疑信号,绝不可“自己扛”——及时就医是关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议,疑似心梗症状超过5分钟仍未缓解,应立即拨打120,切勿自行步行或驾车前往医院。90%的黄金救治时间取决于家属和患者“第一反应”。
规律体检+主动筛查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55岁以上女性、患有三高,建议每年常规体检,关注血脂、血糖、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如果有家族早发心梗的情况,应定期做冠脉CT或运动平板试验,便于早发现早干预。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降低心梗触发概率
冠心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魔鬼数值”紧密相关。《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数据表明,LDL-C每下降1 mmol/L,心梗风险降低20%。管理好血压(140/90mmHg以下)、忌烟限酒、合理运动(每周快走3-5次)、减少油腻和甜食、保持体重在BMI24以下,都能极大延缓和预防心梗发生。
健康提醒:身体的细微变化,一定要放心头!
生活中的“小异常”,往往是身体“敲警钟”的方式。面对严重健康事件,早识别、快响应、科学管理才是降低风险、守住健康的最大底气。别等“猝死”来临才后悔,真正有效的健康守护,从今天开始关注自身感受、小症状不拖延、主动体检,才是阻止悲剧的利器。
当然,本文内容仅为健康科普和建议参考。每个人的体质、病史和身体状态不同,真正的健康评估与个体化防治,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详细面诊和指导。有些信号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切勿自行诊断或延误就医。
健康,其实就藏在我们每天的关心和重视里!明天,别让遗憾重演。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The Lancet.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2022.
JAMA Cardiology. Sex Differences in Presenting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Early Warning Symptom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预警与防治手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