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圈大佬们纷纷警示AI泡沫风险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却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他在最新播客节目中公开预测,OpenAI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下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公司,其“双重指数级增长”或将推动公司估值创下行业历史上最快的增长速度。
当科技圈大佬们纷纷警示AI泡沫风险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却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他在最新播客节目中公开预测,OpenAI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下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公司,其“双重指数级增长”或将推动公司估值创下行业历史上最快的增长速度。
来源网络
这一言论引发全球关注。当前,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已警告称,太多资金涌入了未经验证的人工智能企业。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将当下的AI基础设施狂热与过去的泡沫进行比较。就在行业巨头集体谨慎的背景下,黄仁勋不仅没有收敛对AI的看好,反而宣布了英伟达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一笔交易:向OpenAI逐步投资1000亿美元,并助力其构建至少10GW(千兆瓦)的AI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将配备数百万台GPU,专门用于训练和运行下一代AI模型。
黄仁勋的底气,来源于他对AI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他提出AI发展遵循“三大扩展定律”——预训练、后训练和推理,每一个环节都会成倍增加对计算的需求。其中推理环节作为AI与日常应用的结合点,才刚刚开始爆发。过去的AI推理是“一次性”的,而现在的AI会在给出答案前进行“思考”,这种“链式思考”模式使得单次计算消耗可能增长10亿倍。每次聊天机器人交互、每段AI视频渲染、每一次后台算法调整,都在持续消耗算力,这种稳定且递增的需求,正是支撑OpenAI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来源网络
从商业逻辑看,OpenAI完全符合黄仁勋对“超大规模公司”的定义。它既通过ChatGPT触达海量个人用户,ChatGPT目前周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又向企业输出大模型与AI解决方案,形成了类似Meta和谷歌的“消费+企业”双轮驱动模式。这种业务结构使其能同时享受用户数量和单用户计算需求的“双重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在科技行业历史上极为罕见。
黄仁勋的投资决策,本质上是对AI工业革命的押注。他将AI比作工业革命时期的“电机”,认为AI可将占全球GDP 55%-65%(约50万亿美元)的人类智能效率提升2-3倍。按照这个逻辑,全球AI产业将催生10万亿美元的年增值空间,而支撑这一规模需要每年投入5万亿美元建设“AI工厂”,当前全球AI基建市场仅4000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在这场产业变革中,OpenAI凭借技术领先性和商业模式优势,自然成为黄仁勋眼中的最佳投资标的。
面对外界“英伟达投资OpenAI是为了变相卖芯片”的质疑,黄仁勋明确表示,投资基于OpenAI独立的增长潜力,与芯片销售无关。OpenAI没有任何义务必须采购英伟达芯片,若产品竞争力不足可随时更换供应商。这种开放态度,反而凸显了黄仁勋对AI产业趋势的坚定信心——他相信即使没有捆绑销售,英伟达凭借技术优势依然能赢得市场。
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黄仁勋在访谈中坦言,OpenAI早年间就曾寻求英伟达投资,但当时公司“太穷”未能大量投入,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如今的千亿美元投资,既是对AI未来的看好,也是对当年错失机会的弥补。
“AI不是泡沫,而是正在重塑世界的工业革命。”黄仁勋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对当前AI行业争议的最好回应。在科技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伴随着质疑与争议,从电力革命到互联网普及,莫不如此。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选择在争议中坚定前行,用千亿美元投资押注AI的未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管AI泡沫的争论最终走向如何,这场由AI引发的产业变革都已不可逆转。它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与其纠结于短期的泡沫争议,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拥抱这场变革。你觉得OpenAI能如黄仁勋预测的那样,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巨头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清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