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岁麦基在澳洲把篮筐砸出火,20次出手砍32分,老鹰队却输球,这剧本比好莱坞还狠。
37岁麦基在澳洲把篮筐砸出火,20次出手砍32分,老鹰队却输球,这剧本比好莱坞还狠。
他31分钟里15次把球送进筐,13个篮板里5个是前场,等于白送队友五次二次进攻机会;2次抢断+3次盖帽把对面小后卫吓得突到三秒区又退回去。
数据单写着“老将”,场上画面却是二十五六岁的跑跳怪。
老鹰队给他开的是NBL顶格工资,50万美元那一档,俱乐部老板赛前在更衣室拍桌子:咱们要的是票房+胜场,不是养老慈善。
麦基听懂了,上来就抡,抡到第四节没体力,双手扶膝大口喘气,教练换他下去,分差从3分拉到9分,比赛直接盖棺。
输球责任不在他,队友三分24中5,空位跟投石机一样歪。
对面杰克跳投队把节奏压成乌龟,每次进攻耗18秒,麦基回回要落位肉搏,体能被切成碎片。
NBA球探坐在场边,笔记本上写:横移慢了0.3秒,但护框高度还在,挡拆后顺下第一步依旧联盟前三十水准。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季后赛球队缺替补中锋时,随时可以递上十天短约。
麦基图的不是澳洲阳光。
波多黎各联赛总冠军奖金扣完税只剩8万美元,NBL一年合同顶他打三年加勒比海。
更关键的是曝光度,澳洲联赛跟ESPN签了整包转播,NBA球探每轮都会翻录像。
他自己把话挑明:“只要电话响,我立刻回美国。” 37岁还在打,是因为心里那团火没灭,更是因为市场还愿意为他留缝。
掘金今年替补中锋小乔丹37岁,凯尔特人第三中锋科内特年薪220万,麦基如果保持25分钟体能,拿一半工资就能干同样的活,争冠球队算盘打得噼啪响。
老鹰队算盘也响。
上赛季他们门票均价22澳元,麦基首秀那天炒到65澳元,球馆通道T恤卖断码。
老板心里门儿清:赢不赢先放一边,先把账算平。
麦基多抡一场,球队多赚一场,真进季后赛是意外之喜,没进也能靠外援光环填财报。
球员与俱乐部互相利用,彼此坦诚,这才是职业体育最赤裸也最高效的合作。
NBA中期交易截止日是明年2月7日,麦基还有二十场球展示油箱。
他若继续25+10,某支争冠队会在截止日前一周打电话,承诺一个季后赛名额;他若体能滑坡,老鹰队也不会续,转身去签下一个跌落NBA的流浪球星。
这就是食物链,没人谈感情,只谈即时战力。
麦基早看透了,所以首秀就往死里打,先让数据说话,再让市场出价。
观众爱看老兵逆袭,是因为代入感强:普通人35岁被公司嫌老,球员37岁还能靠肌肉吃饭,爽点在这里。
真实世界更冷峻:麦基一旦打不动,联盟立刻关门,连告别仪式都省了。
他多撑一年,就多赚一年养老金,也给儿子多攒一年大学学费。
赛场上的怒吼,是向雇主展示剩余价值;赛后的微笑,是告诉家人账户数字又涨了。
情怀与生计,一线之间。
故事到这儿,胜负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个三冠中锋在地球另一端用32分告诉全联盟,老子还能干活;同时也在提醒所有打工仔,把能力换成钱要趁天亮。
天亮多久,由下一通电话决定。
37岁还能砍30+,到底算老妖精还是算市场最后一块砖?
来源:喝水都会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