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患者:162万“隐形人群”的生存现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2:31 1

摘要:一位HIV感染者在日记里写道:“我每天按时吃药,血液里的病毒已检测不到,不会传染他人。但我依然不敢告诉任何人我的病情,包括我的家人。我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正常的普通人,另一个是隐藏最深的秘密。”

一位HIV感染者在日记里写道:“我每天按时吃药,血液里的病毒已检测不到,不会传染他人。但我依然不敢告诉任何人我的病情,包括我的家人。我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正常的普通人,另一个是隐藏最深的秘密。”

截至2025年6月,全国累计报告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已达162.3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中约有11位感染者。 2025年上半年,新发HIV感染人数为25,172人,平均每天约有140人新感染HIV。

与此同时,艾滋病相关死亡率显著下降,患者预期寿命已接近普通人群。 这背后是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截至2025年,中国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已有40多种,病毒抑制有效率达95%以上。

---

01 疫情现状:从“高速增长”到“平台波动”的转型期

中国艾滋病疫情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数据显示,疫情增速较前十年有所减缓,整体从“高速增长期”步入“平台波动期”。

2025年上半年新发感染数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5%,表明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传播途径几乎全部通过性传播,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合计占比超过95%。 在2025年上半年的香港地区新增数据中,同性/双性性接触传播占47.2%,异性性接触占36.1%。

人群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成为新焦点:15-24岁青年学生群体累计感染报告不容忽视,2025年门诊接诊的最小感染者仅13岁。

与此同时,60岁以上男性感染者数量显著上升,年增超1.2万例,部分省份该人群占比已超20%。

地域分布高度集中,西南地区(如云南、广西、四川)的感染率一直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省凉山州的HIV感染者就占全国总数的3.7%。

实际感染规模可能被低估。学术研究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推测,由于检测覆盖不足、社会歧视导致的隐匿等因素,中国实际的HIV感染者数量可能是官方报告的1.2至1.5倍,即估计在190万至245万人之间。

02 治疗突破:从“每日服药”到“长效注射”的医疗革命

艾滋病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长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LA-ARVs) 持续升级,为“每日服药”提供替代方案。 2025年,明星产品Cabenuva(卡替拉韦+利匹韦林)已在全球多国获批 “每2月一次” 给药。

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已获批,与其他长效药物联用可实现 “半年一针” 的超低频率方案。

治疗策略也在不断简化。传统“三药联用”正在让位“双药方案”——疗效不减,药片更少,副作用与耐药风险更低。 多替拉韦/拉米夫定(Dovato)继续领跑“初治无耐药”人群,真实世界7年数据夯实其长期有效性。

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也传来捷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展示了从源头根除病毒的潜力。 Excision BioTherapeutics的EBT-101获FDA快速通道资格,利用CRISPR-Cas9切除整合HIV DNA,正进行I/II期安全有效性评估。

干细胞移植领域也有新发现——“柏林”“伦敦”病例后,2024年 “日内瓦”患者未携带CCR5-Δ32突变仍获长期缓解,提示新治愈路径。

03 生存挑战:耐药性攀升与污名化并存的双重困境

在治疗取得进展的同时,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我国HIV传播性耐药(TDR)率近年来持续上升。 2023年全国31个省份横断面调查显示,新诊断感染者中耐药率已达11.4%,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

2025年正式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专家共识》强调,所有HIV感染者在启动抗病毒治疗前应进行基线基因型耐药检测,以指导方案选择。

比耐药问题更普遍的是社会歧视。中国西部一项针对24,646名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医疗环境中普遍存在HIV相关污名。

65.1%医护人员担忧伤口处理,60.3%担心采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尽管这种担忧远高于实际风险,但却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歧视不仅来自医疗环境,也存在于社会多个层面。调查显示,超60%的感染者遭遇过职场歧视。 这种社会歧视导致全国仍有约30%的感染者因各种原因未被发现。

流动人口检测覆盖率不足40%,部分地区医保基金压力较大,患者年均自付药费较高。

04 城乡差异:家庭结构如何影响感染者生活质量

北京地坛医院谢美莲团队2025年发布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揭示了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城乡差异之谜。

研究发现,独居PLWH(感染者)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与家人同住或与他人合住者。 在亚领域分析中,独居者在心理、环境等维度优势明显。

家庭规模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研究显示,每增加1名同住者,农村PLWH的生活质量降低3.89分,显著高于城市的1.55分下降。

四口及以上家庭的生活质量降幅达6.49分,且农村地区就业状态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效应是城市的2.3倍。

研究还发现,农村PLWH对居住空间和经济改善更为敏感,3000-6000元月收入即可带来7.10分的生活质量提升。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既往认为婚姻或家庭支持必然提升生活质量,实际上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可能通过隐私缺失、照料负担等机制产生负面影响。

05 心理危机:高自杀率背后的精神健康困境

“相比于一般人群,HIV感染者罹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普遍较高,可能存在长期持久的情绪低落、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焦虑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说。

中国HIV感染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比率分别高达53.8%和41.1%。 神经精神健康问题不但会抑制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恢复,降低其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更令人担忧的是,精神疾病或精神健康不佳已成为HIV感染者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自杀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0.9倍。

张彤分享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位年轻的钢琴演员,在患病后主要依靠传统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这种药物存在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尽管医生再三提醒她定期复诊,半年后,患者还是因为忍受不了精神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为何HIV感染者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张彤认为,其中有社会歧视和疾病污名化、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三方面原因。

06 未来之路:从治疗疾病到关怀全人的范式转变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精准防控成为关键策略。多地正推广唾液自检试剂、社区免费快检站,目标是2025年底实现年检测量突破3亿人次。 针对男男性行为者、老年群体开展“互联网+匿名预警”服务,并推动将PrEP药物(暴露前预防)纳入医保目录。

服务体系也在优化整合。《江西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5—2030年)》提出,全面推广检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将承担艾滋病诊治工作纳入医疗机构考核管理范围。

到2025年底,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多学科协作模式正在兴起。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配备了定期出诊的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学科会诊,帮助病人进行诊断并对症治疗。

“一旦感染者被诊断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我们在选择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就会尽量规避有精神副作用的药物。”张彤说。

---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村庄,46岁的阿依每天步行两小时到乡卫生院领取抗病毒药物。“我们寨子里还有十几个人和我一样,”她说,“以前大家都躲着我们,现在好多了。”

她的CD4细胞计数已从最低时的56个/μl恢复到正常水平,病毒载量也连续一年保持在检测不到的水平。

阿依不知道的是,科学家们正研究如何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艾滋病治疗,药企在开发一年一针的长效药剂,而政策制定者在讨论如何将更多创新药纳入医保。

对162万像阿依这样的中国艾滋病患者而言,每一天,都是与病毒、 stigma 和自我的和解。但每一天,也离“终结艾滋病流行”的2030年目标更近一步。

来源:淮都王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