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遍初中语文课本,这25篇古诗文就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从《诗经》里的田埂歌谣,到唐诗的山河壮阔,再到宋词的婉转心事,每一篇都藏着古人的生活与情怀,我把这些经典的核心脉络梳理出来,保留完整原文的同时,试着和你聊聊每首诗里最动人的那些细节。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读《关雎》,最先被打动的大概是那种坦荡又克制的喜欢。诗里说的“君子”,对着河洲上对唱的雎鸠,想起了心仪的“窈窕淑女”——这开头的“关关雎鸠”可不是随便写的,水鸟相伴的样子,恰好像极了他想和姑娘相守的心愿。后面反复提“参差荇菜”,姑娘左右采摘的模样,和君子“寤寐求之”的执着悄悄呼应着。最真实的是“辗转反侧”那几句,喜欢却得不到,连睡觉都翻来覆去,这股子真诚,可不就是几千年前的“青春心事”?不过古人的喜欢很讲究分寸,不是直白的索取,而是想用“琴瑟”“钟鼓”去亲近、取悦对方,这正是《诗经》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连喜欢都带着礼仪的温度。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如果说《关雎》是直白的喜欢,《蒹葭》就像蒙着一层薄雾的追寻。开篇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读到就像走进了深秋的清晨,芦苇茫茫,露水结霜,清冷又朦胧。而诗人心心念念的“伊人”,总在“水一方”——你有没有注意到,诗里的“水”从来没断过?无论是“水中央”“水中坻”还是“水中沚”,这道水就像一道绕不开的阻碍,让“溯洄从之”的路总是“阻且长”“阻且跻”。可有意思的是,就算追不上,诗人也没放弃,三章反复写追寻的样子,让“伊人”变得像个缥缈的梦——或许这“伊人”不只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我们心里那些明明知道难却还想靠近的理想吧?这种求而不得的怅惘,反而让诗有了让人反复琢磨的空灵感。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读曹操的《观沧海》,总觉得能闻到海风吹来的豪迈气。他东行到碣石山,站在山顶看大海——海水荡荡悠悠,山岛高高地立在中央,树木和百草长得旺,就算秋风刮起来,也不是萧瑟的凄凉,反而吹得“洪波涌起”,声势浩大。最让人震撼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他眼里,太阳月亮的起落、银河的星光,仿佛都从这大海里来!这哪是在写海?明明是把自己想统一天下的雄心,都装进了这壮阔的海景里。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曹操的诗从不扭捏,结尾直接说“歌以咏志”,把心里的志向大大方方唱出来,这种雄浑的气象,可不是一般诗人能写出来的。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曹操的大海转到陶渊明的东篱,就像从热闹的战场走进了安静的田园。陶渊明说自己“结庐在人境”,住的地方明明有人来人往,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秘诀就在“心远地自偏”。不是非要躲到深山老林,而是心里放下了尘俗的烦扰,就算在人群里,也能活出自己的宁静。最有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他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南山就静静地在眼前。没有刻意的寻找,只有自然的遇见,这“悠然”二字,就是他最舒服的状态吧?傍晚的山气越来越好,飞鸟成群结队地归巢,这时候的陶渊明,大概是看懂了自然里的真道理,可刚想说说,又觉得不必言明——有些舒服的心境,本来就没法用文字说透,这就是他的“真意”。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的送别诗,总容易写得哭哭啼啼,但王勃这首不一样,读着就觉得敞亮。开头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边是长安的城楼靠着三秦大地,一边是友人要去的蜀州被风烟笼罩,明明隔着那么远,他却没说“舍不得”,反而先点破“同是宦游人”——你我都是在外做官的人,离别本就是常事,这份共情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后面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把送别诗的格局打开了:只要心里有彼此,就算隔了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近!所以最后才劝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像小孩子似的在路口哭鼻子,要走就大大方方地走——盛唐文人的开阔胸怀,在这几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诗经》的温柔追寻,到魏晋的豪迈与宁静,再到初唐的豁达送别,这五篇诗文就像一扇扇小窗,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几首,会带你走进更多元的唐诗世界——有边塞的风雪,有旅途的乡愁,还有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呐喊。
【原文】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诗,写的是行船路上的心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一开头就点明自己是“客”,在青山绿水间坐船赶路,漂泊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但他没沉溺在乡愁里,反而把目光投向了江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平了,两岸显得格外宽阔,风顺着方向吹,船帆直直地挂着,这画面多开阔!最妙的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想啊,在夜色还没完全退去的时候,太阳已经从海上升起来了;旧年还没结束,江边的春天已经悄悄来了。这哪里是在写风景?分明是在说,不管夜多黑、年多旧,新的希望总会准时到来。可就算有这样的感悟,他还是忍不住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要寄到哪里去?只能拜托北归的大雁,把思念带回洛阳——这份漂泊中的乡愁,藏在开阔的江景里,反而更真实。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诗总能让人“看见”画面,这首《使至塞上》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奉命出使边塞,一路上的景象都带着苍凉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骑着一辆车去边疆,路过居延的时候,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飞进胡天,漂泊无依的感觉藏在景物里。但等他走到大漠,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变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旷的沙漠里,一道烽烟笔直地升向天空;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圆圆的挂在天边。王国维说这是“千古壮观”,一点不假,这“直”和“圆”两个字,把大漠的辽阔、宁静写得太到位了!最后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燕然山打仗——原来这壮阔的边塞背后,还有未结束的战事,诗里的苍凉感又深了一层。难怪说王维“诗中有画”,读这首诗,就像看了一幅边塞风光图。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的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他听到消息后,写了这首诗寄去。开头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光是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杨花飘完了,子规鸟在不停地叫“不如归去”,暮春的景色里全是离别味。他知道朋友要“过五溪”,那地方多偏远啊,一路肯定不好走。可李白就是李白,就算担心,也不会只说“我想你”,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绪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一路跟着你,直到夜郎的西边!把明月当成送信的使者,这份想象多浪漫,也多真诚!就算隔着千山万水,朋友的愁,他都想替对方分担,这份友情,藏在浪漫的想象里,格外动人。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李白的《行路难》,就像看他在困境里呐喊又振作。开头多热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好酒好菜摆在面前,可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拿起酒杯又放下,拔出剑来看看四周,心里一片迷茫——这哪是吃不下饭,是心里的愁太沉了!他觉得自己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做的事都被阻碍着,走不通。可李白不会一直消沉,他想起了姜太公在碧溪钓鱼,最后遇到了周文王;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边,后来成了贤相——他也盼着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就算喊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最后还是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总有一天,能乘着长风冲破万里浪,挂着云帆渡过沧海——这份不服输的劲儿,就是李白的“豪放飘逸”,不管多难,都不丢对未来的希望。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很豪迈的时刻,这首《望岳》就是证明。他站在泰山脚下,开口就问“岱宗夫如何?”,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接着自己回答“齐鲁青未了”——就算横跨齐鲁两地,泰山的青色也没断过,这得多辽阔!他觉得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的南面是晴天,北面是阴天,就像被一把刀切开了早晚,这比喻多有气势!再往上看,“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云在山间飘,让人心里都跟着开阔;盯着归鸟看,眼睛都快睁裂了。可最让人振奋的是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我一定要爬上泰山顶,到时候看周围的山,都像小土堆一样!这哪是在说爬山?分明是在说,不管什么困难,只要敢攀登,就能俯视一切——年轻杜甫的雄心,全在这两句里了。
从旅途的乡愁到边塞的壮阔,从朋友的牵挂到攀登的雄心,这几首唐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唐人多样的人生。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杜甫经历战乱后的沉郁,也会看到岑参笔下边塞的奇丽雪景,还有白居易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困在长安,看到的景象和年轻时完全不一样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都破了,山河却还在;春天来了,城里的草木长得疯快,可这不是生机勃勃,是没人打理的荒凉——曾经繁华的长安,如今成了这样,想想都让人难受。更让人揪心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前看到花会开心,听到鸟叫会愉悦,可现在,因为战乱,看花像在流泪,听鸟叫像在受惊,连美好的事物都染上了悲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烧了三个月,家里的消息比黄金还珍贵,这哪是夸张?是战乱里最真实的期盼。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得头发都白了,抓一抓更掉得厉害,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这份对国家的担忧、对家人的思念,全藏在这细节里,读着都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就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把痛苦写得那么真实。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的苦,在这首诗里写得太具体了。八月的秋风像发怒似的号叫,一下子卷走了屋顶的三层茅草——有的飞过江洒在郊野,高的挂在树梢,低的沉进池塘,看着茅草被风吹得七零八落,他追都追不上。更无奈的是南村的小孩,欺负他年老无力,当着面就把茅草抱进竹林,他喊得唇焦口燥也没用,只能拄着拐杖回来叹气。
风刚停,乌云又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很快就暗了下来。家里的被子盖了多年,冷得像铁块,小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裂了。屋顶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地方,雨点密得像麻线,下个不停。自从战乱以来,他就很少睡安稳觉,这漫长的雨夜,浑身湿透,怎么熬到天亮?
换作别人,或许只会抱怨自己的不幸,但杜甫不是。他忽然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子,让天下所有穷苦的读书人都住进去,开开心心地不受风雨侵扰?甚至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算我的房子破了,我冻死死了也甘心!从自己的破茅屋,想到天下寒士的处境,这份从“小我”到“大我”的担当,难怪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止自己的悲欢。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写边塞的雪,总能写出别人没见过的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方的风把白草都吹断了,才八月,边塞就下起了大雪——这开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寒冷的边塞。可下一句笔锋一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漫天飞雪比作一夜春风吹开的梨花,明明是冰天雪地,却让人感受到了春天般的鲜活,这比喻太绝了!
但边塞的冷是真的冷: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穿狐裘都觉得不暖,盖锦被也嫌薄;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甲冷得穿不上;沙漠里结着百丈厚的冰,天空中愁云密布,万里都是灰蒙蒙的。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中军帐里摆酒送武判官回去,胡琴、琵琶、羌笛一起奏响,边塞的送别,连乐器都带着异域的味道。
傍晚的时候,辕门外还在下雪,风扯着红旗,可红旗冻得一动不动。到轮台东门送朋友出发,走的时候雪铺满了天山的路。朋友的身影随着山路转弯渐渐看不见了,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最后这两句没说一个“舍不得”,但看着那空荡荡的马蹄印,心里的怅惘比说出来更让人回味。岑参的边塞诗,就是这样又奇又壮,还藏着细腻的深情。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写早春,把那种刚冒头的生机写活了。“天街小雨润如酥”,京城的街道上下着小雨,像酥油一样细腻滋润,光是“润如酥”这三个字,就觉得这雨温柔极了。更妙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远远看去,地上好像有一层淡淡的绿色,可走近了蹲下来看,草芽又稀稀疏疏的,几乎看不见——这就是早春小草的样子,刚萌发,还带着点害羞的劲儿。
韩愈觉得,这才是一年里春天最好的时候,比后来满城烟柳的晚春好多了。为什么?因为晚春的柳绿花红太热闹,反而少了早春这份含蓄的生机。就像刚睡醒的人,揉着眼睛慢慢坐起来的样子,比热热闹闹跑跳的时候更有味道——这大概就是韩愈的审美,喜欢那种藏着希望的、淡淡的美好。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一待就是二十三年,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怀旧空吟闻笛赋”,他想起以前的朋友,只能像向秀怀念嵇康那样,空吟一首《思旧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到家乡,感觉自己像那个观棋的王质,一转眼世间已经变了模样,物是人非的滋味不好受。
但刘禹锡不是个消沉的人。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有千艘船驶过,枯病的树前面有万棵树发芽春天。就算自己像“沉舟”“病树”一样遭遇了挫折,可这世界不会停,新生的事物总会不断出现。这份豁达,不是硬撑出来的,是看透了世事之后的通透。所以当白居易为他写诗感慨时,他喝着酒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谢谢你的歌,我借这杯酒振作精神,未来还长着呢!这种在困境里依然向上的劲儿,真让人佩服。
从杜甫的家国情怀,到岑参的边塞奇景,再到韩愈的早春闲趣和刘禹锡的豁达,唐诗的世界里,既有大时代的悲欢,也有小日子的细腻。接下来的诗文,会带我们走进更多元的领域——有对农民辛劳的同情,有对西湖春光的喜爱,还有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亲眼见过农民割麦的样子,不然写不出这么真实的细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民一年到头没什么闲日子,五月收麦的时候更忙。夜里刮起南风,小麦都黄了,该收割了。你看,妇女和姑娘们挑着饭篮,小孩提着浆水,一起去田里给干活的人送吃的,年轻力壮的男人都在南冈割麦。
最让人心疼的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脚踩在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土地上,后背被烈日烤着,明明已经累得没力气了,却不觉得热,只盼着夏天的白天能长一点,好多割点麦子——这份“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矛盾,藏着农民多少无奈啊!
还有个贫苦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旁边,右手捡着地里落下的麦穗,左臂挂着破筐。听她和别人说话,才知道她家的田都用来交税了,只能靠拾麦穗填肚子。白居易看到这一切,心里很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我没什么功劳,不用种地养蚕,却能拿着三百石的俸禄,年底还有余粮。这份愧疚,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把农民的辛苦放在了心里——这就是他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诗就要写真实的生活,写老百姓的苦。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和《观刈麦》的沉重不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全是春天的轻快。他从孤山寺北走到贾亭西,看到西湖的水刚涨到和岸齐平,云像贴在水面上一样低。接着就听到“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着落在向阳的树上唱歌;又看到“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道谁家的新燕正在叼着泥巴筑巢——这一“争”一“啄”,把春天的活力都写出来了。
再往前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花慢慢开得越来越多,快要让人看不过来;小草刚长出来,刚能没过马蹄——这就是早春西湖的样子,不是浓妆艳抹,而是淡淡的、充满希望的美。白居易走了一路,最爱的还是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的树荫下走多久都觉得不够——这份对春天的喜欢,简单又直接,读着都让人心情变好。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诗总带着点奇诡的色彩,这首《雁门太守行》把战争的紧张写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军像黑云一样压过来,城池都快要被压垮了,这气势多吓人!可下一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守军的铠甲在阳光下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一下子就把敌军的压迫感顶住了——一黑一金,一压一开,对比太强烈了!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秋天的战场上,号角声满天都是;边塞的泥土被鲜血染红,到了夜里变成了紫色——这颜色的描写,把战争的惨烈写得触目惊心。“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军队半卷着红旗来到易水边,霜太厚,鼓都冻得敲不响了——连鼓都冷得没声音,可见环境多恶劣。
可就算这样,将士们还是抱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要像燕昭王黄金台招贤那样,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提着宝剑为君主战死沙场。这份忠诚,在惨烈的战争背景下,更显得悲壮动人。李贺的诗,就是这样用奇特的想象和浓烈的色彩,写出不一样的边塞豪情。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在赤壁古战场捡到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沙子里,铁还没锈透。他把戟磨洗干净,认出是三国时候的东西——就这么一件小事,让他想起了赤壁之战。
他忽然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当初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让他能火烧曹军战船,那大乔和小乔可能就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里了。他没直接说赤壁之战的胜负有多重要,而是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要是周瑜输了,连美人都保不住,更别说东吴的江山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直接议论历史更有意思,也让人忍不住跟着想:历史的走向,有时候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这就是杜牧咏史诗的妙处,总能从小事里读出大道理。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夜里把船停在秦淮河上,靠近酒家的地方。“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像笼子一样罩着寒水和沙滩,整个秦淮河的夜色都变得朦胧又清冷,这份安静里,藏着点说不出的压抑。
就在这时,他听到酒家里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那是南朝陈后主写的亡国之音啊!他忍不住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他哪里是在怪歌女?歌女只是唱歌讨生活,真正该恨的,是那些听着亡国之音还沉醉其中的达官贵人。他们明明知道这曲子代表着什么,却还是只顾享乐,不管国家的安危——杜牧的这份讽刺,藏在清冷的夜色里,比直接骂出来更有力量。
从白居易对民生的关注,到李贺的边塞悲壮,再到杜牧对历史的思考,这些诗文就像一个个多棱镜,折射出唐朝社会的不同侧面。最后几首,我们会走进晚唐和宋朝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细腻情感——有离别后的思念,有亡国后的悲痛,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在巴山的夜里收到北方亲友的信,信里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却没法给出确切的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简单的问答,藏着多少无奈的思念。窗外下着夜雨,秋池里的水都涨满了,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明明是写景,却像把他的思念也泡得越来越满。
他没一直沉浸在不能回去的遗憾里,反而开始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蜡烛,说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他把眼前的雨景和未来的团聚连在一起,现在的思念,变成了未来回忆的素材——这份虚实结合的写法,让思念变得不那么沉重,反而多了点温柔的期盼。难怪这首诗能流传这么久,因为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一个“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人吧?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诗”总带着点朦胧的深情,这首尤其动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本来就不容易,离别就更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把这份感情的沉重写得淋漓尽致。“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的东风没力气了,百花都凋谢了,这景色,多像离别时的心情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大概是最有名的了。春蚕直到死,才会把丝吐完;蜡烛烧到成灰,眼泪才会干。“丝”和“思”谐音,这哪里是在写春蚕和蜡烛?明明是在说,这份思念和深情,直到生命结束才会停止。这份执着,让人心里一紧。
他还想着对方:早上对着镜子,肯定会担心头发变白;夜里吟诗,应该会觉得月光很冷吧?就算知道“蓬山此去无多路”,蓬莱山离这里不算远,可还是只能拜托“青鸟”帮忙探看——这份明明想念却难相见的惆怅,藏在每一句里,这就是李商隐的风格,把深情写得含蓄又刻骨。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做了亡国之君后,写的词里全是化不开的愁。“无言独上西楼”,他没说话,一个人走上西楼,连动作都带着寂寞。“月如钩”,天上的月亮像钩子一样,冷冷的,不圆,就像他此刻的心情,缺了一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院子里的梧桐安安静静的,秋天的清冷被锁在这深院里——这“锁”字多妙,不仅锁住了秋天,也锁住了他这个人,还有他的孤独。
他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愁就像一团乱麻,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以前的皇帝生活没了,国家没了,所有的委屈和思念都混在一起,变成了这说不清楚的“离愁”。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滋味到底是什么?是苦?是酸?是涩?他没说,可就是这种说不出的感觉,比直接说“苦”更让人觉得难过。李煜的词,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话,写最真实的痛。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边塞词,写的是将士们的家国愁。“塞下秋来风景异”,边塞的秋天和内地不一样,“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都毫不犹豫地飞向衡阳,连它们都不想待在这寒冷的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四周的马嘶、风号和军营的号角声混在一起,在千座山峰之间,长烟袅袅,落日西沉,孤零零的城池紧闭着——这“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又壮阔又荒凉,一下子就把边塞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
将士们喝着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可“燕然未勒归无计”——还没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打败敌人,怎么能回去?这份报国的决心,和想家的心情,一直矛盾着。夜里,羌笛的声音悠悠地传来,霜铺满了大地,谁都睡不着——将军的头发白了,士兵们流下了眼泪。这“将军白发征夫泪”,写的不是软弱,是将士们把青春和思念都献给边塞的悲壮。范仲淹的词,既有豪放的边塞风光,又有细腻的儿女情长,让人感动。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词,总带着点淡淡的闲愁。“一曲新词酒一杯”,听着一首新词,喝着一杯酒,日子好像很惬意。可“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也是以前的亭台,可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份物是人非的感觉,悄悄就来了。他看着“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沉,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其实他问的不是夕阳,是那些逝去的时光,能不能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儿落了,只能看着它落,没办法;燕子回来了,好像是去年的那些,又好像不是。这两句写得太妙了,花落是无奈的失去,燕归是似曾相识的回来,一失一得之间,藏着对时光流逝的坦然——该走的留不住,该来的总会来。最后他“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开满花的小路上独自走了又走,这份闲愁,不沉重,却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想起那些悄悄溜走的时光。
来源:雅颂诗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