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有个小众博物馆,叫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睦路109号,总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是国内首个以海塘遗址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在杭州有个小众博物馆,叫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睦路109号,总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是国内首个以海塘遗址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一层遗址厅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实景展现清代鱼鳞石塘风貌,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海塘的大气磅礴。二层为海塘文化厅,以“沧海桑田隔一堤”为主题,设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三个单元。主要展陈海塘相关实物、模型、动画,讲述海塘历史演变和堤塘修筑技术革新历程。
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学习海塘遗址博物馆吧。
目前发现的钱塘江九堡古海塘遗址叠压于老杭海路下,走向与杭海路基本一致。据推测,这段海塘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00多年,其砌筑方式即为著名的"鱼鳞石塘"。海塘以条石包砌石壁,位于老杭海路东侧边缘地表以下约30-85厘米深处。条石采用一层丁砌和一层顺砌交替垒砌而成,条石间使用粘合材料。顶层条石丁砌,条石间以亚腰形铁锭加固。条石长145-147厘米、宽36-40厘米、厚30.5厘米。地块北侧探沟揭露遗迹南北长4米,揭露条石共4层,地块中部探沟揭露遗迹南北长3米,揭露条石共9层。
海塘整体保存完整,总共有条石17层,目前挖掘展示14层。考古发掘时现场发现铁锚1个,铁锭1个。
海塘条石外侧,约在第6层条石以下,可见成排错列的木桩,打入木桩可起到加固海塘的作用。木桩直径多为14厘米,少量较粗者直径有21厘米。
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三大伟大工程,拱卫着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护卫杭城的生命线。
二层展示了千年海塘的演变进化历史。
这是土塘。五代之前老百姓用土堆成的堤坝,防御能力微乎其微。
吴越国定都杭州后,杭州成为浙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时,钱塘江涌潮直达杭州以上,对都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梁开平四年(公元910),钱谬征集大批军民,在钱塘江边修筑竹笼石塘。这是钱塘江海塘修筑史上的首次大变革。
钱谬筑塘初以版筑法,即两侧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筑成士塘。因塘基用土为粉砂质土,难以承受潮流昼夜冲刷,屡筑屡溃。后改以竹笼集装块石,签钉木桩固定并连为一体,塘基终于难被撼动,故称“捍海塘”。上自六和塔下抵艮山门“捍海塘”的筑成,基本消除了潮水对杭州城的威胁,确保了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的城市格局。竹笼石塘的发明是钱塘江海塘史上改进型式结构和用石筑塘的开端。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两浙转运使陈尧佐和杭州知府戚伦,汲取黄河埽工技术经验,筑“柴塘”,用树枝和利条等铺垫底层,再用柴、土间层加压而成。“柴塘”法因办料方便,施工简捷,一直沿用至清代,成为一种临时抢护型塘工技术。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在海盐主修海塘,兼采前代各家之长,设计出一种重型直立式石塘——五纵五横鱼鳞塘。按此法能抗强潮冲击,久而不溃,被誉为“万年塘”。自此扭转了“潮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基本稳定了杭州湾北岸的岸线。黄光昇筑塘法,使我国海塘工程技术更趋成熟完善,这是海塘修筑技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 ,塘崩,浙江巡抚朱轼亲往海宁督筑。朱轼对黄光昇鱼鳞塘加以改进:在每塘塘石上下左右均加凿槽榫,在合缝处加灌石灰糯米汁油灰,在条石间加铁攀嵌扣;塘基增设梅花桩。称“鱼鳞大塘”。1724年,浙西沿海风潮大作,几乎所有土石塘被毁,唯有朱轼鱼鳞塘安然无恙。因而被作为“样塘”加以推广。
再后来,自民国开始,出现了现代的混凝土塘。
在现代人的努力下,钱塘江潮水被驯服了,国泰民安。
来源:大福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