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开源万亿模型Ring-1T:点燃大模型竞赛新战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2:40 1

摘要:这一动作不仅打破了此前国外闭源巨头对万亿级模型技术的相对垄断,更在中美大模型路线分化的关键节点,抛出了一个引发全行业深思的问题:这场开源领域的"参数突破",是否将点燃新一轮模型竞赛的导火索?

2025年9月30日,蚂蚁集团对外宣布开源自研的首个万亿参数自然语言推理大模型Ring-1T-preview,正式跻身全球"1T参数模型阵营"。

这一动作不仅打破了此前国外闭源巨头对万亿级模型技术的相对垄断,更在中美大模型路线分化的关键节点,抛出了一个引发全行业深思的问题:这场开源领域的"参数突破",是否将点燃新一轮模型竞赛的导火索?

万亿开源破局:技术突围与路线博弈

Ring-1T-preview的横空出世,恰逢全球大模型生态呈现"泾渭分明"的竞争格局。据蚂蚁在inclusionAI外滩大会发布的《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图》显示,当前行业已形成"中国开源主导生态,国外闭源聚焦商业"的鲜明分化,OpenAI GPT-5、Google Gemini 2.5等国外旗舰模型均坚守闭源路线,即使早期推动开源的Meta,也传出Llama系列"基础版开源、高级版闭源"的转型计划;而中国阵营则以阿里云Qwen、智谱GLM、深度求索DeepSeek为核心,坚持"全开源+工具链配套"策略,此次蚂蚁Ring-1T-preview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中国开源军团的"万亿梯队"。

从技术层面看,Ring-1T-preview采用了当前万亿级模型的标配架构——MoE(混合专家系统),通过"1.2万亿参数+16专家层"的配置实现性能与效率的平衡。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只激活部分专家层",既能在AIME数学评测等复杂任务中保持高精度,又能将训练成本降低60%以上。

蚂蚁技术团队透露,该模型在推理阶段支持"双模式切换":处理"天气查询"等简单任务时仅激活1-2个专家层,响应时间小于100毫秒;面对代码重构、数学证明等复杂任务时则全量调用专家层,准确率可提升30%,这种"按需分配"的推理模式,为企业级场景落地提供了灵活性。

核心洞察:蚂蚁选择在此时开源万亿模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对"开源生态主导权"的战略卡位。随着国外阵营收缩开源边界,中国团队通过参数规模突破和架构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大模型的技术话语权。

竞赛导火索:性能比拼转向"生态竞速"

Ring-1T-preview的开源,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参数军备竞赛"?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但它确实正在催生一场更为激烈的"生态竞速"。

回顾2023-2024年的大模型竞争,行业曾陷入"参数越大越好"的误区,而如今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的参数规模转向"模型-工具链-应用场景"的全链条能力。

这种转变在开源生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图》显示,2025年新增的39个开源项目中,28%来自中国团队,且主要集中在AI Agent、推理优化、多模态融合等"生态配套领域"。

例如,蚂蚁同步推出的Ring-Inference推理引擎,支持单GPU部署万亿参数模型的轻量化推理,将推理延迟降低40%;而阿里云的XorbitsInference、深度求索的OpenRLHF训练框架,则共同构成了从模型研发到落地的完整技术链条。这种"模型开源+工具链开源"的组合拳,正在改变竞赛规则——不再是单个模型的性能PK,而是整个生态的协同效率比拼。

企业层面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就在Ring-1T-preview开源当天,字节跳动宣布升级DeepResearch框架,增加对MoE模型的分布式训练支持;百度飞桨则推出"万亿模型适配计划",为开发者提供从训练到部署的全流程工具包。一位头部科技公司AI负责人坦言:"现在大家关注的不是谁先做出下一个万亿模型,而是谁能先搭建起让开发者快速用起来的生态,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隐忧与挑战:开源热潮下的冷思考

尽管开源万亿模型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但新一轮竞赛背后仍暗藏隐忧。首先是"开源定义模糊化"带来的生态风险。外滩大会的圆桌讨论中,"开源边界"成为争议焦点——目前15%的开源项目采用"商业保护型许可",如Dify的OpenSourceLicense限制未经许可的多租户运营,CherryStudio的User-SegmentedDualLicense要求10人以上组织需商业授权,这些未获OSI(开源促进会)认可的协议,可能导致开源生态的碎片化。

其次是"快速迭代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开源大模型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位数仅30个月,远低于传统AI框架的8年寿命,62%的项目诞生于"GPT时刻"后,同时淘汰率极高。2024年红极一时的KVCache.AI推理框架,因性能被Ollama、vLLM超越,开发者活跃度骤降90%,最终被排除出全景图。这种"快速走红、快速沉寂"的现象,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重复投入。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开源模型的商业化闭环"。目前多数开源项目依赖企业补贴,如何在保持开源精神的同时实现可持续运营,仍是未解难题。蚂蚁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开源不是免费的午餐,我们希望通过Ring-1T-preview聚集开发者社区,共同探索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的商业化场景,让开源生态自己'造血'。"

结语:竞赛的终点是"普惠AI"

蚂蚁开源Ring-1T-preview引发的,或许不是一场简单的"参数竞赛",而是一场关乎开源生态未来的"路线竞赛"。当国外阵营选择闭源商业化时,中国团队通过开源万亿模型、完善工具链、探索垂直场景,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场竞赛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技术参数的数字游戏,而是让大模型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实现"普惠AI"的愿景。

正如一位开源社区核心开发者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万亿模型,而是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开源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开发者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新一轮竞赛的开启,或许正是大模型行业从"技术狂欢"走向"价值落地"的必经之路。

来源:咫尺观察

相关推荐